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梁德荣:让古村落既留得住又活得好

[ 作者:梁德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9 录入:王惠敏 ]

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以“重现生机”为主题,为传统文保方式与高新技术提供了交流与展示平台。很多专家学者都谈到,我国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古村落保护迫在眉睫。(8月17日《光明日报》)

2016年,我国有750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它们犹如闪亮的明珠,以鲜明的特色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然而,这些古村落目前大多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让古村落娇容展现于世人面前,既“留得住”又“活得好”,无疑还有许多功夫要去做。

其一,是要强化认识,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很多古村落虽然进入国家保护的名单,但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目前大多还处于自然生存状态,有的古村落因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房屋已日渐毁坏,甚至坍塌毁灭。有效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独特的难题。当下,尤其需要进一步强化意识,深刻认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意义,进而增强对古村落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其二,是要强化行动,善于挖掘古村落文化宝库。古村落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文化宝库,它蕴藏着乡村历史遗存的精神资源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记忆。因此,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古村落相关的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无论是文字、影像、视频,都有助于古村落文化的留存和延续,这些工作在当下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其三,是要善于协调居民利益,整合各方力量。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涉及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今古村落的村民对保护家园的意识都比较强烈,甚至会主动要求保护他们的古民居。从情感上而言,这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是村庄的荣耀,他们对自己居住的村庄有极深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比以前强了。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有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村民的配合,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的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能够取得很好成效的。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好众多特色显著的古村落,当代人责无旁贷。将人与文化作为最终落脚点,着力提升村落保护的延续性和内生动力,古村落定会获得健康良好发展的机会。期待这方面的工作在各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