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化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之一,主要表现为南北分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动能的转换,区域分化的态势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区域发展政策也应相应调整和完善,调整的方向是长短结合、因地施策。
一、特征:增速“南快北慢”、占比“南升北降”
2010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周期。这期间区域分化既体现于四大板块之间,更体现于南方与北方之间。
四大板块之间:东北板块与其他三板块的经济增速分化明显,东北地区增速放缓的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三板块。2008、2009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为13.7%和12.7%,列四大板块之首。2010年全国经济增速进入下行周期后,与其他三个板块相比,东北地区增速下滑的幅度更为显著。2010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慢0.3和0.5个百分点,但快于东部地区0.6个百分点,之后东北增速下降幅度加大,与其他三板块的差距持续拉大,到2016年第一季度,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分别慢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4、4.1和4.7个百分点(参见图1)。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板块中,东部增速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使得2012年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增速差距明显缩小。
省区之间:资源型省区与西南、中部南部及东南部分省区速度差距扩大,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活力领先全国。图2显示了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6第一季度各省区的增速及经济规模。可以看出,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的东北三省、华北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增长更显缓慢,而西南重庆市、贵州省,中部地区江西省、安徽省以及华南福建省增长相对较快。如图3所示,2008年上述资源型六省省区和南方五省区经济增速同为12.9%,2009年后南方五个省区经济增速开始超过资源型省区,从2011年开始两类省区之间增速差距逐年扩大,到2016年第一季度,南方五省比资源型六省区经济增速高4.2个百分点。此外,从2012年后,资源型六省区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差距从2012年0.6个百分点扩大为2016年第一季度的3.0个百分点。
图2中经济规模较大的东南沿海省区经济增速虽然不高,但民营经济和新经济等方面的数据表明其经济活力较强。2016年1-5月,江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长10.2%,比工业整体增长速度高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1%,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5个百分点。同期,广东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同比增长13.4%,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0.0%,比1-4月加快1.5个百分点,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62.9%,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大于90%。浙江省5月份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1.4%,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8.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53.9%,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21.9个百分点。
南北之间: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上述分析表明,区域分化特征可以从不同维度来看,但总体而言,南北分化态势显著。西南地区、中部的南方省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区以及东北地区。对比南方和北方省区经济增长态势可以看出,2008年南方省区经济增长低于北方省区0.8个百分点,2009年南方省区经济增速超过北方省区0.6个百分点,2011年和2012年两者增速相同。2013年后两者之间经济增速差距开始拉开,南方增速快于北方增速的幅度由2013年的0.6个百分点,扩大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1.8个百分点(参见图4)。
伴随南北方省区经济增速的变化,南北方经济占全国的比重开始调整。图5显示,1980年代和1990年代南方省区生产总值占比保持上升,2002年后,随着北方省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北方省区经济所占份额有所提高。但2011年后南方省区经济所占比重开始上升,2016年第一季度南方省区经济已占全国的近60%,是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时期。
二、趋势:增长分化仍将持续、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地区经济增长分化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为主要是的结构性因素所致。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分化,特别是南北分化的态势仍将持续,我国经济重心也将进一步南移。
第一,支撑北方省区,特别是资源型省区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已发生转化。对比南北方地区增长与全国增长周期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北方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南方地区,并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这一时期正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北方省区相对丰富的能矿资源和具有较好基础的能源原材料加工业,推动了能矿产业和区域经济在此阶段的快速增长。这也表明这些省区这一时期的增长为顺周期增长(参见图6)。从今后一个阶段来看,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石油、煤炭和钢铁等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会下降,重化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以这些行业为支撑的北方资源型省区在经济实现转型之前,其增长都会乏力。前文分析中提及的北方资源型6省区只是北方经济的代表,实际上北方省区中新疆、宁夏、甘肃等资源型经济的特征也明显。这些省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北方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动能。
注:图中全国经济增速为统计局公布全国数据,并非各地区平均数据。
第二,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如表1所示,2014-2015年北方省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均为行政级别高的特大城市,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不仅体现于特大城市,且体现于地级和县级城市。这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网络较为完善,对科技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较强。
此外,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地区的集聚性更强。在我国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的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健全、经济更具活力的地区,对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研发、管理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也会更强。近日,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两大央企航运巨头重组后,将业务总部由天津和大连迁向上海和广州,从一个侧面例证了这一点。对经济要素的集聚和吸引能力决定了东南沿海省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大于北方省区。
第三,西南一些经济结构调整较早地区开始显现叠加效应。以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庆和贵州为例。重庆多年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开放和推动产业升级,这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如,重庆三大一类口岸和保税区建设、直达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班列形成,促成了全国咖啡交易中心在渝落户,由此可进一步带动相关物流、信息服务、交易定价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增强了其对云南等西南其他地区影响辐射力。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显现成效。2016年1-6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0.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效应的释放,可以预计以重庆、贵州为代表的西南省区快速发展的势头仍将得以保持。
三、对策:长短结合、因地施策
从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完成的国家看,以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业的地区转型是普遍性难题,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改造,美国匹兹堡城市再生等都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因此,北方地区经济转型也并非短时期内一蹴而就。除了从长远着手培育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机制外,短期内需要针对其转型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风险采取应对性措施。
第一,继续在转型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对于东北三省而言,由于工业发达、人口相对较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并不低,当前需要继续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经济转型中面临下岗、转岗的职工社会保障、就业再培训等方面投入。对于河北等地,去产能重点行业中民营企业占相当比例,职工安置的任务相对较轻,而压减产能后企业所有人投资损失较大,需要相关政策对这部分损失给予考虑和补偿。
第二,促进北方省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北方许多省区的大城市、国有大型企业、军工企业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全社会并未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和网络。发挥京津等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应是较好途径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建设的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河北经济转型和带动保定和廊坊等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借鉴这一做法,可在环渤海经济区促进辽宁等省区与京津加强在创新方面的区域合作,并给予这些地区在税收、地区生产总值分成等利益共享方面,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更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此外,还应发挥北方资源型省区军工生产优势,把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在军民品研发和制造中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政策细化和落地,例如,在保障国家安全和需求的前提下放宽和解除一些产品的生产许可,并形成科研人员分享企业发展收益、提高科研资源分配权等激励机制,有助于使军工技术优势服务和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并在军民生产之间形成良好创新系统。
第三,促进“南北”合作引导区域互补发展。通过北方省区制造业技术优势与南方省区的政策和体制优势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北方经济转型。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东莞市签署协议,共同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大连机床集团具有生产技术优势,东莞市为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加强了资金支持,具有资金优势。两者合作,大连机床集团在东莞建立了大连机床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零首付、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设备规模的快速扩张,开发出针对东莞市场的产品,既拓展了企业市场,也促进了东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此外,建设南方与北方的省际合作园区或“飞地”园区,也是这些省区值得探索的做法。
第四,促进联动西南和东南地区发展轴带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应加强培育联动西南省区与东南沿海、中部与珠三角等跨区域经济轴带,从而为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对西南、中南地区辐射带动力,为经济要素集聚和有序流动提供空间载体。目前应重点考虑重要江河沿线、高铁沿线等流域经济带和高铁经济带的建设,包括珠江—西江经济带、贵广高铁经济带、云桂-南广高铁经济带、昌深高铁经济带建设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国宏高端智库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