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偏、规模小、生源差、师资弱……学校在各方面资源都较弱的情况下,该如何蹚出一条向上的路?10年前,重庆市江北区的诚善中学、鸿恩实验学校、东风实验学校、复盛实验学校、五宝实验学校、载英中学、寸滩实验学校这7所学校都曾被这个问题困扰。经过10年探索,7所学校结成了“七校联盟”,他们通过合作教学和共享教育资源,逐渐甩掉了“弱校”的帽子。(8月4日《人民教育》)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多年来,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仅存在着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别,就是在城市内部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造成了:强校更强,超级中学,超级小学的优异教育资源十分充足,优质生源日趋集中;弱校更弱,优秀的教师流失严重,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有时,能否完成招生计划都成了大问题,学校的生存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在这个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语境下,各地教育部门和有识之士纷纷为教育均衡
出谋划策:广州尝试高中与名大学“抱团”,郑州强校托管弱校“抱团”,安徽
包河区实行集团化强校带弱校的学区联盟化办学……今天新闻中的重庆市江北区“弱校抱团”组成“七校联盟”, 经过10年探索,他们通过合作教学和共享教育资源,逐渐甩掉了“弱校”的帽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确实是件令人欣喜的事。
“弱校抱团”如何才能变强呢?弱校之所以为“弱”,一是地势偏,客观条件无可奈何;二是规模小,众多历史原因造成不可改变;三是生源差,一时半会也是难改变的状况;四是师资弱,优秀人才流失所造成的。要想弱校变强,在学校基本的硬件得到保证后,关键是在于提高师资力量,这样才能吸引优质的生源,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提高师资力量,对于弱校来说,是不可能像强校那样从外校招聘(掐尖而来)优秀教师,必须就地取材,从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出发,通过培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等方法来提高。重庆市江北区“弱校抱团”的“七校联盟”就是如此做的:在每学期初,7所学校校长会召开课改工作会,确定课改主题和内容,还开展中考考点分析、教研组建设、专家讲座、学校文化建设等多项活动。每学期末,七校联盟的教师会统一标准,集中阅卷。成绩出来以后,再开展学期末试卷分析会。
总之,“弱校抱团”迈出了城市教育均衡的有益的一大步。 “弱十弱十……十弱=强”模式,“七校联盟”用他们的行动诠释并印证了“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实难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等古代箴言,完全体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的真理。这个实例给解决当前全国日趋严重教育均衡问题树立了一个样板,确实值得全国各地学校借鉴、学习和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