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魏延安:与农村光棍对称的城市剩女现象

[ 作者:魏延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录入:王惠敏 ]

  原标题:与农村光棍对称的城市剩女什么情况?  

  “剩女”是当今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

    200781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公布171个汉语新词,正式收录了“剩女”。【1】由于这个词从网络上首先流行起来,其定义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思,一般泛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尽管理论上中国是男多女少,但城市大龄女青年婚配不易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仅仅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出的“剩女”主题论文就达到1935篇,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一社会现象的严重程度。笔者在共青团工作以来,婚恋交友也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用力推动,设计了许多活动。但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参与活动的以女青年居多而男青年少;而通过家长渠道来委托介绍对象的,也大多数是女青年。后来到了县城一级了解,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为了系统剖析其背后的成因,通过访谈、查找资料、梳理归纳,感觉可以归结为四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城市男女青年的比例上,客观上是“女多男少”

    目前的社会高度流动,农村婚龄青年大量进城,对条件较好的男青年资源而言,可谓争夺激烈。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为了能够留在城市生活,农村女青年最可靠的途径是婚姻,而这个选择就决定了对象不可能是农村男青年,而是城市户籍的男青年。由此,在婚恋阶段,出现城市与农村女青年共同争夺城市条件较好男青年的现实,城市女青年显然受到了择偶的压力,特别是要求太高的女青年,很容易错过。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我曾了解过城中村的婚姻状况,那些资质平平却家里有房有车的城中村男青年,往往以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娶得农村女大学生。还有一条加剧“女抢男”现象的原因,就是农村生育观念影响下的男女比例问题,多孩农村家庭往往前面几个都是女孩,直到生了男孩为止,这种情况以上世纪90年代居多,而目前这些孩子也已经长大进城,加入了婚姻争夺战。

    再从反面印证这个现实,那就是与城市“剩女”现象相对的是农村“剩男”成堆,娶妻十分困难。因为年轻人大多数都进城了,如果不能进城参与婚恋的竞争,则守在农村的男青年可选择机会十分小,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的时候,择偶的机率非常低。于是逼出来两个怪象:一个怪象是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往往索取贵得连城里人也咋舌的彩礼,贷款送彩礼也不是个案;另一种情况就是贩卖妇女、骗婚等现象在农村屡屡发生。

第二个原因,受男尊女卑的传统婚恋思想影响,优秀女青年反而容易错过机会

    在大量的工作接触中我发现,越是条件好的女青年越容易“剩下”,特别是高学历、高薪水、高阶层(白领、管理人员)、有房有车的女青年,似乎要更困难一些。查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婚配思想作怪,即作为婚姻一方的男青年条件一般要好于女青年似乎才正常一些。于是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假如男女青年按条件分为五个层次,则往往是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配D女,D男配E女,最后剩下的就是E男和A女,即农村的“弱势男”和城市的“白富美”,这两个群体几乎完全没有可能形成婚姻关系。由此,也就出现一个怪象,优秀的女孩往往要在婚嫁过程中刻意降低姿态,甚至隐瞒真实的优越条件。

    而从男青年的角度看,似乎也对条件好、特别是学得好的女青年有一些“不正常”的看法。比如有一个戏谑式的段子,引用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来形容不同学历层次的女生,学历越高评价越不正常,如中专生是黄蓉,专科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赵敏,研究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最可怕,那是东方不败。如果顺着这个逻辑再往前推,马上让人想到古人讲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社会观念自然会影响到女青年的择偶问题,婚恋中的男方学历一般要高于女青年。

    男尊女卑的观念不仅表现在婚姻选择上,还表现在婚后的就业上,往往女性结婚后就要生育,事业就要受影响,工业就要中断,所以好多单位招聘明确不要女性。所以,一些女青年为了工作和事业,只好选择推迟婚姻,不敢结婚。2015810日《人民日报》的第21版就刊登了《“单婚族”的苦恼》,讲韩国很多未婚女性在追求高学历和频繁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一再推迟谈婚论嫁,错过了“最佳时间”,于是出现了女性独自拍婚纱照的“单婚族”现象【2】。而且,面对这种未婚女性的迫不得已,许多韩国男性所给出的态度却是口诛笔伐,认为会导致生育率降低,造成严重社会后果。本是弱势群体的“剩女”还要遭到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第三个原因:不一样的婚恋自由度,女青年更受伤

    这又是一个长期以来形成的婚恋观念对女青年造成的不利因素。虽然同龄上学、同龄毕业、同龄就业,但男青年显然比女青年有更宽松的婚恋年龄自由度。以最生动的过年逼婚场景为例,若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男青年还没有对象,家里虽然也急,但最多是说说而已;而若换成女青年,则家长早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民间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35岁以下都叫“男孩”,都可以在35岁以下的女青年中找对象;但对女青年就没有宽容了。根据网络解释,25岁以上的女青年已经叫“轻熟女”,30岁以上就叫“熟女”了;而“剩女”的定义更是以27岁为起点,让一批年轻女孩大呼“伤不起”。一旦进入“剩女”行列,则婚姻对象的年龄选择度只能在被自己大的男青年中选择,这种选择空间已经比较小了。如果女青年超过35岁,则在未婚男青年中择偶的机率已经比较小了,好多只能在离异男青年中选择,这又不为一般家庭所接受,更加让人纠结。

    在婚恋过程中,还有一个“婚姻抉择期”的差异问题,也对女青年不利。一般而言,男孩现实而女孩浪漫,但在婚姻过程中,似乎女孩要比男孩现实得多,不找个好人家不嫁,找到差不多的男孩还要考虑很长时间,女方家庭也要提出很多现实条件,比如有名的“丈母娘要房”现象;而男孩们反而要比女孩浪漫一些,没有那么多顾虑,说结婚就结婚,那些谈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结局的,往往是男青年“被迫”率先“移情别恋”,迅速找到新的“另一半”,女孩只能重新等待和抉择,但女孩的可供选择时间就那么几年,远比男孩短,很容易就错过最佳婚配年龄成为“剩女”。

第四个原因: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特点,导致了自由恋爱更加困难

    在一般人眼中,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是增加了青年的婚恋交友机会,但在现实中似乎是相反的。如果用“网络是开放的,而沉湎其中的人却是封闭的”来表述也不为过,因为互联网造成的结局表面上扩大了人的社会交往圈子,但形成的结局却是“熟悉的陌生人”结局,朋友好像很多,但能说掏心话的不多;交际圈很大,但连一个放心借钱的人也不好找;等等。结果在这样的网络时代,我们的实际社会交际圈不是大了而是小了,因为都被禁锢在网络中;真要大胆走出去,却缺乏可靠的社会活动。也正是因为这样,各类传统的婚姻介绍活动,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一些城市的公园干脆形成了婚恋角。直到今天,各类兴趣爱好组织的出现,以线上聚集线下活动的特点给了男女青年婚恋交友一线新的空间突破,但可惜参与的人群依然面临信息真实度考验与心理信任的问题。

    至于被寄于厚望的婚恋交友网站,其实际效果形同鸡肋,因为这类网站始终面临一个个人信息真实度的质疑,网络骗婚事件层出不穷。如《华商报》2016217日的一篇报道标题就是《女子花万元成会员,婚恋网给介绍“如意郎君”,说是开公司的,实是卖手机的》。【3】更不要说,一些人的观念中始终认为,能上婚恋网站交友的,只怕有现实中不便的隐情。所以,整个网络婚恋的比例是很低的。20154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上海团市委与市民政局的一项抽样调查,登记结婚的青年中,通过“熟人介绍”的占样本的53.6%,属于“同校或同班同学”的占20.5%,通过网上相识的仅3.5%,青梅竹马更只有1.9%。【4】大量青年在网上交往,却要在现实中靠熟人介绍或本身就是熟人来形成婚姻,这不能不说是互联网时代的黑色幽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剩女”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因素交织,化解自然非一时之力可解。但身处这个“剩女”时代的青年却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把自己的终生大事还是真正当成大事来对待,与生活、工作一路并进,要么在大学谈一场真真正正的恋爱,早早地找到人生的另一半;要么还是愉快地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多多接触或许就有真爱到来;要么就坚决地走出小圈子和那看似开放实际封闭的网络,在更多的社会活动中增加美丽爱情的邂逅机率。

这也启示着,不断创新青年的社会活动方式,让青年的婚恋交友有更多好的载体和形式,是新时期共青团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略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系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

转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