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建省福清市港头镇草柄村为案例的分析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着眼于对转型期中国发展问题的探索实践与反思总结。在诸多发展问题中,农村问题又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福祉的根本性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变迁中最重要的问题。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福建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福清市港头镇草柄村更是其中的一个典范。通过对其克服阻力、整合资源的发展模式的考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奋斗历程正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自发实践和自觉应用。具体而言,全民参与、以人为本、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等是草柄村实现由“落后村”向“样板村”成功转型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草柄村 五大发展理念 乡村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既是对既往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深化,也是着眼于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诸多的发展问题中,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福祉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2005年12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这构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原点和实践参照,成为广大乡村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也几乎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福清市港头镇草柄村村民决心用好政策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创新思路,综合治理,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力争后发赶超,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他们的奋斗历程也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典范。
曾经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草柄村地处港头镇西北,村域面积1253亩,其中耕地面积589亩,下辖草柄、吴厝两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385人。历史上的草柄村经济社会发展迟滞,道路交通不便,村容村貌破旧,基础设施匮乏,因此又被人们戏谑为港头镇的“西伯利亚”。在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民力散、发展慢的落后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困局,“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解决所有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如何发展则考验草柄村人的智慧。
一、变堵为疏:统筹协调,创新村治格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性的格局,旧村改造是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但动迁在农村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草柄村的旧村改造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从其可能性和必要性上看,草柄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老旧房屋、作坊、祠堂年久失修,濒于颓圮,已无法满足其作为功能性用房的基本需求,这为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提供了契机。但另一方面,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安土重迁的观念,并且作为一种传统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一家一姓”的祖屋、祠堂等,村民普遍认为那是祖先留之后人的“风水宝地”,不愿动迁或拆除。再者,由于地域分布上的散乱无章和人口结构上的“葫芦状”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村民对村务的参与热情和素养有限,民主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强,也难免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和一些思维惯式。这也是草柄村旧村改造经年难以推进的一大阻力所在。
2003年,草柄村再次将旧村改造计划提上发展议程,并基于整体规划和造福民生、开放共享的理念,筹建龙湖法制主题公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面对僵局,新上任不久的村支书王长勇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和党员开会,开展大讨论和大调解,共同商议该村的发展出路,集思广益,充分尊重各个群体的诉求表达,从“程序参与”走向“内容参与”,并在村务协商中形成“党员带头,干部带头,富人带头”的基调和共识。经过多次这样的民主实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草柄村“村两委”确定了“三合一”大会制度,绘制村民自治流程图,村内大小事都要通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及村干部进行表决并做公示,全村无异议后方可实行,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大家事,大家说,大家管,大家评”,并由此奠定了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尊重“村两委”主体地位,发挥村民主角地位的“三位一体”的新的村治格局,塑造了村居共同体的公共精神。
草柄村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旧村改造过程中,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而是基于审慎评估,经过村“三合一”大会多次商量,留下一批承载着乡村发展记忆的老屋、古树,绝不因土地紧缺等问题将历史上原有的一些具有地理标志性意义的池塘、河道直接填埋和覆盖。村里还将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以修旧还旧的形式加以集体修缮和保存,对一批古树采取养护措施,并恢复了原有的一些淤积的山塘河道和被破坏的植被。
“治天下也,必先公”,旧村改造的祖屋拆迁就从王长勇本人及其家族开始。由于叔伯兄弟寓居世界各地,王长勇多方联系,动员亲族中享有声望的长辈乡贤,晓之以理,晓之以长远,最终,旧村改造的僵局得以迈出破冰性的第一步。困局倒逼革新,乡里乡亲也深感家乡旧貌的落后,在王长勇的动员和表率作用带动下,决心从大局出发,为长远着想,加之民主决策参与途径的公开透明,以及对“村两委”及“当家人”的信任信赖,基础设施建设所在地沿线村民陆陆续续迁出旧居,让出祖宅。截至2007年,拆迁改建区涉及4座祖祠、46栋老宅和37幢新房的前后共300余户乡亲全部在自愿捐房书上签字,拆除面积达19820平方米。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开始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草柄村的一员,草柄村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在这种相互带动中,大家的协作精神得以激发,并共同筹措700多万元资金用于启动龙湖公园建设。2011年,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占地30亩的龙湖公园一期竣工。龙湖公园二期也于2013年启动。
此外,学校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应声而起,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了很好的对接,草柄村人充分开发、整合、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广场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老百姓锻炼有去处,娱乐有场所,求知有阵地,教育有活动,生活也更加有滋有味。村民们也常有这样的感慨:“变美的不仅有我们的草柄村,还有我们草柄村人的生活以及过生活的心情。”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用惠民举措凝聚力量,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新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循此例,旧村闲置土地得以全面收归村集体,也完成了176亩耕地的集体流转和规模化种植。从堵到疏,从嵌入式政策引导到自发共建,草柄村在旧村改造中创造的不占用一分耕地和“零补偿、零上访、政府零投入”的记录在整个福清市仅此一例,引得各方赞誉。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诞生的“三合一”大会得到了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二、筑巢引凤:因地制宜,提振村域经济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村内交通、文化广场、饮水工程、路灯供电、污水处理、危房改建等硬件工程体系逐步完善,草柄村的村居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村民们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变化,对于村庄的认同感和投身村务的热情也越发高涨。除了争取和使用好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外,如何凝聚起更加磅礴壮阔的建设力量,实现草柄村的持续发展在草柄人心中越发清晰,大家深刻地明白: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培植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才能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推动村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全村约有70%劳动力在外经商务工,这同时也意味着民间潜藏着各方各类资源。这些乡亲在外从事房地产开发、矿产投资、隧道工程、海鲜批发、出国劳务等,每年收入可达近亿元,也就是说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人脉网络、有世界眼光,并且能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从这个角度说,侨乡优势也是草柄村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探索过程中,草柄村形成并完善着“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在基层社会的关系。基于此,“村两委”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投智、投资,唤醒民间“沉睡”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共建共享合力。在这一过程中,草柄村“村两委”积极回应在外创业的乡亲对家乡的关注,及时向他们反馈家乡的建设情况。“爱乡村”、“秀娟楼”这样的捐款碑匾遍布,无不反映了草柄村人对家乡建设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
路宽了,村美了,打通便民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来草柄村的朋友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开放性的格局也就此建立起来。在发展过程中,草柄村人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潜力。2010年9月,现代农场三友农场正式入驻草柄村,在荒地上建起了一排排“银房子”。一个项目激活一片区域,一个项目孕育一片产业,引进高优农业企业,依托大农业的规模效应,现代科技的产业化运作以及草柄村人的实干精神,迅速成长为港头镇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升级的引领性力量。规模以上企业纷至沓来,开放性格局下的双向交流与互促有效地保证了草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依托。引进高优农业企业,把强现代农业这篇文章做大、做强、做实、做精。
受益于这条“纽带”的不仅有外来投资创业者,还有本村的村民。村民陈明康几年前从国外回到村里,后来在村党支部的引荐下,成了三友农场的一名员工。“现在就在村里工作,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很不错。”陈明康对现在的幸福生活很满足。此外,厂区的陆续投产也带来了小规模商圈的活跃和繁荣,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创业就业,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进一步汇聚,也使得草柄村进一步成为龙高地区兴业致富的热土。在“互联网+”的时代,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分享经济”的产业链条和发展理念更是得到跨地域、跨领域的积极回应和广泛延伸,实现了规模空前的脱域化、便捷化、一体化。
在基层治理中,草柄村党支部还创新了一项理事会制度,村里每个项目都成立相应的理事会,招募业界人士担任理事。韩光祥是建筑行业的“行家”,于是就成了龙湖公园项目理事会7名理事中的一员。履职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工地上监工。“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能选我当理事,我不努力不行。”韩光祥对村里赋予的“权力”十分珍惜,作为草柄村建设者的他内心充满了主人翁的自豪感。基层治理的主体性力量就这样被唤起。
在发展过程中,草柄村人结合政策导向,自觉运用系统学的建设理念谋划发展,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依托本土特色、引进高科技手段、利用新能源技术、创造新农业生产流程,走一条生态文明、循环经济、长期受益之路。为此,草柄村强化生态建设水平,全力扶持发展大棚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产品认证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结合乡村美学建设进一步整饬村容,实施绿化工程,优化生态环境,加大畜禽养殖场整治力度,实现产业布局有序规划,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实力新草柄,促进绿色发展。同时,通过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这个抓手,带动农业、工业、信息化等产业密切协调,增加“商、养、学、闲、情、奇”等相关要素的积极互动,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建构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绿色发展的理念使草柄村逐渐由招商引资向引商选资转变,绿色发展的实践更是保障了草柄村有质量、高效益、均衡化的发展。
“美丽乡村”不只是美在外在,更重要的是美在发展,美在大家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昂扬的精神风貌。目前该村农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村集体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打造现代综合功能区,村域经济全面提振,并辐射周边。草柄村人共同构建发展稳健、百姓和乐、乡情浓郁、生态友好的美丽乡村的底气和干劲也更足了。
在最早由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草柄村人用实践证明了产业引领与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使得草柄村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以产业建设为核心,以绿色协调为理念,以民生幸福为宗旨,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多元力量,实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促成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并由“共建”而致“共享受”,是草柄村布局调整、产业升级、稳步发展、后发超越的关键所在。
三、团圆家宴:立足乡土,重塑乡贤文化
整体性是协调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村域经济提振的同时,草柄村人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发展奏出交响。在文明村创建活动中,草柄村一年一度定于农历八月十六的“百家千人团圆宴”可谓独树一帜。
“这是我们村的大团圆。”村支书王长勇总是这样介绍这一盛会,“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在外面打拼的、读书的,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八月十五是家家小团圆,八月十六我们全村大团圆。”这样的盛会沿袭了传统喜宴的形式,除了庆贺团圆,热络乡亲感情,打造特色民俗品牌活动,吸引海内外亲朋好友回乡看看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坚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设立善行义举榜活动。这一活动评选表彰的对象涵盖乐善好施的成功乡亲、和睦幸福的“五好家庭”、孝亲敬长的“好媳妇”、“好儿女”、“好妯娌”以及爱村敬业的“好村民”,旨在以评选身边的能人好人,影响带动村风民风的转变,培育新乡贤文化。这些道德模范均由“三合一”大会集体推举产生,并在每年的“百家千人团圆宴”上进行授匾表彰,仪式热闹而庄重,村里的许多海内外乡亲纷纷赶回来参加,这也成为草柄村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宣传标语、文化墙漫画、村广播站、编排文明小戏等多种宣传形式,用该村干部的话说,就是要“使人们切身感受到好人就在身边,我也是好人中的一员”。村里也因此涌现出一批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的“信义哥”黄贺乐为代表的先进人物,为美丽乡村建设树起了一个个道德标杆,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桑梓,涵育着文明乡风。通过这种方式,好人文化和良善美德更加真挚可感。同时,草柄村还举办乡村讲堂活动,激活乡村社会组织,借助这些机制平台和“我们的节日”等文化品牌,讲述乡贤故事,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乡土特色,培育乐和文化。根植乡土、贴近乡亲、榜样示范、道德感召是乡贤文化的主要特点,它所蕴含着的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是乡村治理中重要的伦理支持和动力来源,诠释和完善着乡规民约,营造了敦亲睦邻、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围。这也充分彰显了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草柄村还将新村建设后的相片以及团圆家宴的实况通过各种形式传赠海外乡亲,海外同胞对于家乡的建设发展也都给予高度的认可,并纷纷慷慨解囊,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还有许多阔别家乡、常年寓居海外的老华侨也都表示要回家看看。许多外迁工作或居住的村民,看到村里发生的可喜变化,都想申请回村居住,形成了广泛的正向效应。团圆家宴留住的是乡村记忆、传承的是乡情乡愁,树起的是时代新风。优秀的乡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也是美丽乡村的软实力所在。这一经验也被周边镇村所借鉴,成为龙高地区乡村治理的一个亮点。
习近平同志曾经特别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微细胞和基础,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福祉。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堵到疏,从嵌入到自发,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村人”到“每个人”,草柄村的发展是基层治理齐心共治、良性互促、从“自治”到“善治”的标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草柄村旧貌改换新颜,日子红火甜蜜,连续多年获誉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福州市级“文明村”,成为十里八乡赞誉和羡慕的“幸福村”,成为龙高地区新农村建设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这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草柄村所形成的治理创新、规划导向、以人为本、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等乡村治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许多启发性意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指数正与日俱增。面对新形势、新期待、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草柄村将抢抓新机遇,规划新愿景,增创新优势,开创新局面,打造新品牌,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等建设大局,继续推助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跟进,将助力发展的诸种因素打造成“新常态”下的长效机制,努力推动草柄村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成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先头站,并在迈向美好明天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郭敏,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卢红飚,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史、国际关系方向硕士生导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