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说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只有选准派强第一书记,才能推动脱贫致富工作取得成效。而河南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时舍得出人。据统计,2015年8月,河南省直机关选派的221名第一书记中,处级干部占比达到91%。(人民日报 6月14日)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单看文中处长这句话:“我们研究室任务重、人手紧,派一个处长全脱产去驻村,之前绝无仅有”。相信对于扶贫工作不谙世事的局外人而言,确实有“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之感。但也诚如该处长所了解到,之所以被领导“相中”,是因为他“熟悉农村工作,有基层经验,又有多年的司法工作经历,能够处理复杂疑难问题,便于开展工作”。让笔者不免感触,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派人是关键,“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更是基本要素,而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就当打破职务“芥蒂”。唯有如此,才能把先进的脱贫经验输送到基层末梢,焕发打赢脱贫攻坚的“活力因子”。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学要哪里搬。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本就是“第一书记”派往脱贫攻坚一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在一些贫困落后村,帮扶队来了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换了一个又一个,帮扶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村多年接受帮扶,落后面貌却没有改变;有的贫困户年年接受救助,却仍没有扔掉贫困帽子;还有不少村刚有些起色,帮扶活动一结束,驻村干部一离开,不久后又返贫。归根结底,没有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村情、民情和社情不甚熟悉,摘不下“帽子”、放不下“架子”、躬不下“身子”,心存芥蒂,有钦差大臣的庸散思维,把驻村当成“副业”。而依据贫困村的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则是为脱贫攻坚打好头阵。
有道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书记”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产生影响。众所周知,农村落后除了自然条件以外,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也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路,往往都是随大流。加之农村民生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缺少资金,缺少发展的龙头产品,这些都对农村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派“讲政治、讲标准、讲素质”的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势必能在“治穷到户、治乱找路、治愚扶智”的系列“组合拳”中,补齐扶贫工作的短板,理清群众发展的思路,给他们带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打赢脱贫攻坚助力。
但话又说回来,防范于未然。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无论是优秀与否,还是职务高低,为保障工作成效。笔者以为都得采取定期考核、随机抽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尤其要建立长效机制,责成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和完善帮扶措施,确保任职村实现转化提升。更要堤防把驻村当成提高身价的“筹码”;防止身份不同而理所当然地气势逼人、胡作非为;防止自命“钦差大臣”,对下级工作指手画脚,横加干涉;防止工作唯唯诺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之一点,对工作力度大、效果好、任职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派出单位和任职干部,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被动、任职村未转变落后面貌迟缓的,予以适当的处罚。或许如此,才能切实把第一书记选准、派强、管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任职就当打破职务“芥蒂”,这对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愿河南在选派省直机关处级干部为第一书记工作中出真招,严格以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要求自己,牢记责任任务、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投入真感情,用真心去帮扶,让贫困地区百姓实现脱贫致富正变得越来越近。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