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叫《所长无用》,本来有“专长”,但到了另外的地方就一无所长,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是“全才”。记得韩寒曾说,全才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并强调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确实,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鲁国的这对夫妻,擅长“编草鞋”“织白绢”,也算是专业“人才”,而想到根本不需要“草鞋”“白绢”的越国去发展,就“所长无用”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前的扶贫领域中,下派干部的“精准”考虑非常重要。
近年来,从“大学生村官”到“第一书记”,各级各部门可谓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应当说,这来自大学校园和各级组织的两股力量,与各村“两委”,拧成了一股非常有力量之绳,在脱贫攻坚中起作中坚作用。然而,特别是“第一书记”,肩上扛的是脱贫攻坚的主要责任,但毕竟“人无完人”,如果选派时只从某些方面着眼,笼统地进行选派,那就有将擅长“编草鞋”“织白绢”的人派往不需要“草鞋”“白绢”的越国的现象。这样,自己的“专长”得不到发挥,工作起来肯定被动,成效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精准地选派优秀人才到基层呢?在许多地方,下派干部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素质好,有较强工作能力,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这些人不是百姓选出来,而是上级派下来。一切工作都要他们从头抓起,也有利于一些历史顽症的解决。因此,“第一书记”就是村民的掌舵人,对于上,他们代表民意;而对于百姓,他们则代表政府,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上传下达的重任。
倘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不深入调查研究,稀里糊涂地“选派”,那就很有可能派出专长“不对路”的干部。比如,某村是个穷村,但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都比较丰富,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的村,就该选出在“扩大宣传”、“招商引资”等方面有一定专长的“第一书记”来领导,才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倘若不假思索,选派出一位只善于“调解纠纷”,但外宣意识不强,外交能力较差的人来扶贫,哪怕他再“热心”、再“无私”,也不可能干出多大的成绩来。
为此,下派的选拔过程十分重要,能否选派出“德才兼备”的领头雁是此项举措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样,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这项工作中的运作就不可小觑。在这一过程中,要对被派对象进行全面考查,弄清楚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还要将应派“第一书记”的村进行“问题梳理”,什么样的“问题”选派什么样的“人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人。这样,才能将“编草鞋”的选派到需要“草鞋”的乡村,“织白绢”的选派到需要“帽子”的村社。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在选派扶贫干部时,若“依葫芦画瓢”,用同样的标准或局部的印象来衡量,那就于干部、于群众都极为不利,更不利于地方的发展。人才选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必须抓好双边的“精准”,一是被选派干部的能力专长,二是对象村社的背景、民情、基础、地理位置等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只有做到这两个“精准”,“做草鞋”“织白绢”的人才才能“所长有用”,基层工作才会推陈出新、蒸蒸日上!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