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孙君:大国小农电商中国

[ 作者:孙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2 录入:王惠敏 ]

马云说“中国的未来要小而美”,马先生说到根上了,9000的中国农耕文明就是“小而美”。温铁军先生也说“中国的小农经济拥有西方无法代替的优越性”。我一直在强调:大国小农,田人合一,安居乐业,平常心。我们为何都这么说?

我们都在强调中国农耕文明之农道,都在讨论“互联网+”会改变中国农业经济,在不远的将来逼近城市经济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电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传统中国大国小农的模式之间似乎天衣无缝,同样“小而美”的个体电商与传统农村庭院经济极为吻合,运作与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与此同时,以个体(家庭)为“小而美”的互联网企业也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的投资,县乡区域乡村电商平台不断涌现。2015年全国农村网购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05亿元,同比增长50%;全国出现780个淘宝村,同比增长268%。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互联网+”传统农业的城乡共享模式。三农问题、城乡差别、农副产品滞销等问题,在“小而美”的乡村电商模式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解构“互联网+

“互联网+”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崛起,并深深影响中国经济,也快速推动城乡经济与待业人口全面就业,这可能是中国所有经济学家与战略家都没有想到的。“互联网+”进入在乡村的掀起,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农民的岗位与作息习惯,农民以家为天,以田为地,田人合一,农民的经济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等等。细细想一下,几千年的农民生活与今天的电商生活有惊人的相似。今天的电商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没有退休与童工之分,家即是车间又是安居之所,没有书记与总经理之分,也不会斤斤计较利润。这些具有浓郁情感又极其有温度的生产生活模式与农耕文明是多么的相似。 

中国的城市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村,城市人的思维与农民没有本质区别,市民的缺点保留了,却没有了农民的优点。农民有钱就盖房,市民有钱就买房;农民大声说话,市民声音不小;农民有事找亲戚,市民有事找关系;农民婚丧嫁娶收礼,市民更是要得狠……而“互联网+”开始让城乡差别缩小,一产二产三产界限在模糊。

“小而美”的特性

“小而美”不仅仅是城市电商,也具有中国农耕文明特点之美。有大国小农,耕者有其田,齐家治国之特点。中国文明以家为基础,家又以田土为基,众多的家形成族与祠,族与祠组成村,村又成乡镇。中国的历史与文明历来都是从农民开始,都是从“小而美”的家和万事兴开始。 

老子曰:“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中国文化就是如此,小农安民,安居乐业,自然自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小而美”的中国特色。 

乡村电商的发展,正以现代化的方法与最古老的农耕文化相适配,以现代个体经营形式对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可谓是门当户对,激活与维护了最有竞争能力优势的大国小农之特征,真可谓继中国1978年小岗村农村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改革。小岗村的改革是土地承包,而乡村电商是市场与资本的重新配置,是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从2015年至2017年,刘浩、孙君、王爱华、宋微建筹建以巢湖半汤“三瓜公社”作为试验,全面启动“大国小农”与“小而美”的乡村电商经济模式的探索。在东瓜村、西瓜村、南瓜村探索三种不同的乡村电商,从中寻找最后一公里的电商距离,摸索线下与线上的乡村电商融合。互联网+进入乡村的电商模式已重新洗牌,市场、资本、权利、交易不再由国企与国家垄断。1978年的中国土地改革从安徽小岗村启步。同样,今天的电商下乡再次会从文化、生态、经济、道德、信仰方面修复时下的现代城市文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经济与市场,文化与生态开始接近农民,贴近土壤,还原小农固本,小农大国之道。

千年文明,道中之道

全世界市场最稳定,不受任何市场影响,且9000年从没有失业与待业的行业,正是中国农业。农业之所以如此,因其遵守农道,呵护地理,精耕细作,欲望有度。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土地一直哺育着中国人。 

而时间推移到2000年前后,土地渐渐养育不了农民。农民生存的主要形式不再是务农,而是进城打工,“农民”渐渐成为几千年来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仅存的农耕文明,成为21世纪不文明的代名词。 

对此,我一直不认同,这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定是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的转型期,“三农问题”与“三农希望”相伴而生,先进的农耕文明一定会找到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再次激发农耕文明的生产力。 

大约在2003年前后,以中国家庭为单位的“小而美”电商经营模式,用最现代化的工具(电商网购)大举挺进中国乡村,提升与促进农耕文明中最优势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大规模的西方农庄、高度市场化的农商经济、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渐渐走到了尽头。就是这三五年,乡村电商以小博大,以个体经济搏击强大的城市资本市场。我想用不了五至八年,大国小农,以乡博城的乡村电商形式会让错误的乡村高度市场化与资本化的发展模式寿终正寝。

农之道,人之源

电商的价值是让八亿农民再次分解大国小农的经济风险,家和兴国,田人合一,安居乐业之农之本,国之源。中国,只有把18亿农业用地分解到千家万户,又以电商的形式让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的速度、最合适的价格,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城市商品在同等环境下参与竞争(原农副产品与城市商品利润相差40倍)。随着中央政府全面推动互联网+进乡村,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乡村代言城市的时代到来。 

乡村社会也只有农民种田,才是靠谱的事,工人、小资、商人能种好田?全世界的农业经济中还没有先例,除了今天已成为沙漠的地方,如三大古老文明地区。而在农村社会,农民精心养地,好好养猪,粪便回田,农民以宗教般的生活方式面对土地,这是任何民族与职业都做不到的。所以我坚信,乡村复兴会渐渐恢复到与城市现代化同步并行。 

至1987年中央提出把中国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之后,土地全面进入小而美的家庭承包,激发了农民热情与个性的力量。2014年以前,中国以农民土地和房地产回馈来弥补农业经济的时代己经不可能再有。我一直期待着农业改革的继续,这十几年,农业一直在徘徊,一直在阵痛之中,一号文件发了不少,但“三农问题”并没有解决。

我们一定要坚信,30多年的农业发展,城市人做不了农民的事,农民也做不了城市人的事。工业化解决不了农业文明的生态与生物链,法律与法规还无法代替村民自治中的伦理道德,生态与绿色标准根本不可能与农民菜园相比。现在大家都想吃得安全,可大规模的现代化种植只能依靠除草剂、化肥和农药,只有规模小且风险可控的“小农经济”,具有伦理道德底线的农民才能培育出有机农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史,其实就是一部天然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史。这就是农耕文明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也是人性物欲与文明的关系,更是中国步入现代化道路中的必然选择。农之道,国之明。

回家在路上

乡村电商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中国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年轻人回家,让鸟儿回家,让民俗回家。只要年轻人回到村庄,工人就会回到城市,各归其位,城乡才能平衡。在城乡之间,电商经商以城乡平等的利润渐渐让破旧的乡村得以修复。尤其是“习李时代”,举全国之力,务实之风推动“互联网+”,精准扶贫,完善农民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三农问题”会在不远的将来真正成为“三农希望”。未来,乡村也一定会成为中国人的奢侈品。乡村会在大国小农,“小而美”的电商时代,让准备回家或者正在回家路上的人,如雨后春笋一般,让农业回归正道,让农村更像农村,让农民成为中国奔向现代化的新农人。

“三瓜公社”的“互联网+”实验己经开始,淮商集团董事长刘浩预测,未来的农民会演义成三种农民——传统农民、职业农民、电商农工,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农业生产,以分工统筹的形式演绎新时代的农耕文明。 

回家,正成为我们的精神需求,回家也是中国改革中的回归之路,农民只有回家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让农村静下来,美起来。安居才能乐业,这是老祖宗留的经典名言,传了几千年已经成为祖训。这30多年,不听祖宗的话,我们是吃尽了苦头。大棚里种出来的粮食不靠谱,科学家用标准生产出来的菜是最不标准的,工业化养出来的猪与鸡,那还是人吃的吗?中国的改革,我们还是又回过头,回到农耕文明。

农民回家,固农安邦;农民回家,城市人的生活才能安全;农民回家,农耕文明才能继续;农民回家,土壤才能得以修复;农民回家,是电商的实体农业;农民回家,以道德与诚信生产出来农副产品才是正道;农民回家,东方文明才能充满希望与梦想。

让农民老大哥回家,用“小而美”的“互联网+”乡村电商模式维护农民的自尊自立与自强,大国小农才是大国,“小而美”的中国才是我们想象的大中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半汤商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