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勇:赋诗忏悔也难掩欲望污染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6 录入:实习编辑 ]

“一入羊年,一种说不出的郁气阵阵回肠;进入五月,一种伤感独自心中流淌;转身六月。一种惆情仿佛在牢房。亲在何方?友在何方?六十年清楚,忽然一片迷茫!问爸、问妈,黄泉不知儿断肠!问天、问地,灵魂深处更荒唐!节点到了,节点到了,自作寒穴造坟场。一切都是自己错,千万不要断脊梁。不义之财本不义,取之用后是硬伤。”写下上述诗句的,是滁州市委、市政府督察组原副组长程锡蔓,这是他在接受组织调查期间写下的一段发自肺腑的悔悟。(人民网安徽频道 6月2日)

洋洋洒洒。程锡蔓的赋诗忏悔,少了其他落马官员哀声哭嚎、祈求宽恕的所谓肺腑之言,少了“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相信,我一定会重新做人、遵纪守法”,的确充满诗情画意。然而,人生不允许假设,更不允许试试再来,历史不可以重演,现实也不可以重来。虽然被誉为平时口若悬河,视钱财为粪土的大“才子”,但在公然索贿,数额巨大,身陷囹圄、镣铐加身时才悔恨不已,也难掩欲望“污染”。问爸、问妈、问天、问地皆为无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自己种下的苦果还得自己品尝。

忏悔,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梳理近年来的多篇报道不难发现,无论是落马官员公开表示忏悔,还是当庭发表自白、书写悔过书;抑或是身陷囹圄撰文回顾自己的贪腐史,剖析个人贪腐原因;或是大打悲情牌“我是农民的儿子”等等如是,以此来博取同情。其实,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发人深省的一面镜子;每一个忏悔落马官员都是前车之鉴,不敢说忏悔是否能让所有的领导干部获得感触,把“警醒”变成“警示”,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敲警钟,但希望的是所有领导干部能从忏悔中有所感悟,及时亡羊补牢、悬崖勒马,能以此为镜,照出自己的得失。

诚然,无省思则无忏悔;无忏悔,则难言真正的改造与宽恕。程锡蔓能赋诗忏悔,与其他落马官员力求雷同、形式化,甚至主动要求雷同、参照书写样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说形式有所变异,“才气”有所显露,但可怕的是思想被欲望“污染”。这也给我们的监督部门以警醒,如何分析众多忏悔书,从中窥探出部分领导干部堕落腐化轨迹的相似性,给反腐以启示,给其他领导干部以警示。

“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为官者不择手段的攫取不义之财,终将会走上不归之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纸是包不住火的。不论怎样去装饰、掩盖,都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一旦东窗事发,最终还是难逃法网。由此可见,所有官员都须时刻谨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算赋诗忏悔,也难掩欲望“污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高高在上的人生巅峰,到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人生起伏跌宕,到落马忏悔的一念之间;从车前马后,到身处高墙电网。回溯像程锡蔓一样的众多落马官员的贪腐轨迹,再次印证,贪欲往往是逐步膨胀的,腐败通常始于“小节”。“小节”不守,“大节”必失。一时糊涂、一念之差、一着不慎,长此以往,便会积重难返,贪欲如洪水奔腾,一发而不可收拾。到最后,就算赋诗忏悔也难掩欲望“污染”。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