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纪委官网一篇名为《官员失德,社会不可承受之重》的文章称:于铁义一家人在三亚、大连、青岛、厦门等全国各地的宜居城市拥有房产58套,很多别墅豪宅于铁义从来都没去过,其女儿佩戴的一条红珊瑚项链价值118万元,疯狂敛财的于铁义,虽然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但是收钱已经成了他生存的最大意义。他说:“一天不进钱我都心难受……”(新京报10月23日)
何为蝜蝂?它指是喜欢背东西的小虫,在行走中遇到东西,就拿起来,昂着头背起它。背上越来越重,虽然累的厉害还不停止。报道中的于铁义何尝不是如此,“喜欢名牌车,奥迪、宝马、奔驰几十辆,包括价值四、五百万的宾利和上千万的劳斯莱斯;家中有几十块世界名表,珠宝首饰更是成堆成串、琳琅满目,十几万、几十万的钻戒就有几十个;多年间,花几百万在北京五星级酒店包下总统套房;常年不在本单位上班,遥控指挥工作;在三亚、大连、青岛、厦门等全国各地的宜居城市拥有房产58套,很多别墅豪宅从来都没去过;一天不进钱我都心难受……”看到此,相信同笔者的感触一样,如此的巨额贪腐缘何多年间竟无从知晓?不进钱心难受,“蝜蝂”官员何以炼成?
平心而论,“2005年至2011年间,以工作职务便利,为二十余家供货商提供增加订单和采购数量、提高采购价格、及时支付货款等帮助,以收取销售产品代理费、咨询费、购买车辆、投资入股等名义索取、收受供货商财务共计人民币3.06亿余元。”便如同“蝜蝂”是欲望在作祟。诚然,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级干部面临的诱惑不少,这样那样的冲动难免,这样的挑战与压力,既是考验也是锻炼领导干部。但从“一天不进钱我都心难受……”的腐败问题再次说明,个别领导干部面对金钱“当局者迷”,价值观、利益观扭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手中“权力”含金量太高,一旦不能自控、不受监督极易腐化变质,最终导致以权谋私。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作为手握国家权力的领导干部,本当将廉洁奉公作为最基本的自我操守和工作原则,不能有丝毫的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不难看出,在有如此贪腐的领导干部、部门“领头人”,集团利益不亏损才怪。由此看见,要打破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关键还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政策行使权力;需要加大监督机制,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权力,始终绷紧清正廉洁之弦,常敲严格自律之钟,做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才能让监督与约束,自控与理智战胜贪欲。
话又说回来,再次反观于铁义贪腐路径,贪腐超3亿、房产58套,就算最终“落马”毕竟属于事后监督,有亡羊补牢为时稍晚之感。事实证明加大对领导干部、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力度尤为重要。尤其是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就自视高人一等,心安理得地损公肥私、侵占群众利益。当然对一把手的监督存在薄弱环节,这既有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再者,也得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改变对一把手监督缺位、监督乏力的现状,让导致绝对腐败的绝对权力没有生存的土壤;还得加大财产公示制度,做好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有效机制。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蝜蝂”官员的炼成,再次给监督部门以警醒。如何有效防治腐败,反对特权思想、遏制特权现象还任重而道远。笔者相信,只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定能使各级领导干部为政清廉、秉公用权、履职为民,必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发生。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