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各地积极打造了一批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布局完整、外形装饰完美的“示范美丽乡村”,然而图书阅览室无人问津、文化活动室道具高搁、活动广场门可罗雀的现象屡见不鲜,追根溯源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丢失了文化内涵。
文化是底蕴,是根基。建设美丽乡村,除了必备的功能设施外,重在挖掘农村内在文化、历史文化,通过传承,实现农村特有文化的传递和延续。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孝贤文化、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名人励志文化等等,比如当地特有的戏曲文化、柳编文化等等,都不应该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于是,一些农村活跃起来,建起了文化博物馆、文化礼堂、文化长廊,办起了文化节,以此承前启后,将特有文化加以传承。
文化是延伸,是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还要擅于“治病”“扶弱”,农村缺失什么,发展什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现代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茶足饭饱之后,电视电影看腻了,于是到处可见“麻坛”论输赢、“酒坛”较酒量,缺少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导致大好时光白白荒废,更别谈文明建设了。农村充满负能量,就要把它变成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氧吧”,比如组织跳广场舞、开展棋牌竞技、举办书法绘画展、召开读书分享会、评选“最美庭院”、挂起典型光荣榜,通过营造氛围,实现正向引导,渗透文化精神,让农民从牌桌上解放出来、从电视电脑中解脱出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村容村貌的硬环境,更要有和谐文明的软环境;不仅要有组织领导的帮扶指导,更要有农民群众的乐在参与;不仅要有专业人才的指点引导,更要有本土骨干的培养壮大。经历了从千篇一律的容貌时代到各具特色的文化时代,从“送”文化时代到“种”文化时代,从农民冷眼旁观的时代到参与创造的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