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年初在云南调研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不能缺少“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
问题一:美丽乡村谁来描绘——美丽乡村的规划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出色的规划设计仍然是必要条件,那么哪一方才能交出最精彩的答卷呢?
政府和地方官员?——易受行政意识主导,走上千篇一律的道路
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农村大都没有充足的资本来负担高昂的规划设计费用
当地农民?——基本不具备系统规划的能力
问题二:美丽乡村通往哪里——美丽乡村的定位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先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发展定位。目前,国内农村建设普遍有两个倾向:一是城镇化倾向。完备基础生活设施,兴建社区、广场等,主要提升农村的社会生活服务能力,集中发展某一产业。例如:浙江义乌市青岩刘村,仅有1500多村民,开出了2000多家网店、30多家快递公司,集聚了近1.5万电商创业者,2014年网络销售额突破35亿元。
另一个倾向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保留农村生活的淳朴气息,并提炼出属于农村自己的精神文明。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在全国率先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问题三:美丽乡村美在哪里——美丽乡村的文化挖掘与保护问题
乡村的价值,往往在于原始的生态、特色的乡村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传统村落是与过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又一类型遗产。它是一种具有生活生产形态、活态传承的遗产,饱含着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它是活着的、动态的文化遗产,而非静止的、博物馆式的“文保单位”,是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乡村社区。
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乡村的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往往做得不够,致使大量传统村落正在消失。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
2015年9月,温州苍南县马站镇霞关社区瑶洞村发现一座古村落,废弃的房屋上长满了绿色的藤蔓植物,宛如绿野仙踪般的童话世界。据介绍,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村民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迁,1992年彻底荒弃。
问题四:美丽乡村美给谁看——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问题
据粗略估算,中国大概有60多万个行政村、200多万个自然村,那么这200多万个村庄是否每一个都可以建设成具备旅游水准的美丽乡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整个国内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那么怎样呈现乡村的核心精神,重点吸引哪一群体入驻,发展哪一产业最为合适,一个村子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对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清醒的认识
建设具备文化旅游标准的美丽乡村,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什么是农村,而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提升成为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实际上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实现这样的效果,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摈弃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观念,用城镇理念和方式来建设农村,那就不是建设而是破坏。
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三方协作
任何一方独自建设美丽乡村都是不现实的,应当以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农民认同的结构,整合各方力量参与进来。
堰河村就是典型“三方协作”的建设成果:它源于乡镇政府建设绿色农村的决心,由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精心设计,始于家家户户自发实行垃圾分类。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村,建设成了国家AAA级景区,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多项殊荣。
三、优化美丽乡村的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支持就是不干预。回顾如今国内知名的美丽乡村,不乏几代人艰苦创业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初期时代,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城市条件都还十分有限,农村更是穷困潦倒,政府基本无暇顾及。但也正是在温饱的逼迫下,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靠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美丽乡村的建设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关注,但政府同样应当把农村的未来交给农民,不要过多地干预。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案,一群热爱家乡的农民,美丽乡村的建设会取得理想成果。
四、正确选择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在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历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成果斐然的美丽乡村,树立了许多典型,为广大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许多经验。农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和传统文化精神,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
由于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不一致、资源禀赋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与经验。2014年2月,农业部总结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社会综治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高效农业型模式
五、积极创新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的价值和资源,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旧”的东西,是遗产。这些遗产中,大多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收入,需要以生态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解读传统精神、创新展示乡村文化、创新呈现生态自然、创新打造旅游产品、创新机制建设美丽乡村。有效利用旧有资源实现价值突破。
六、加大有关政策的落实力度
长期以来,为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在广大乡村仍不富裕的环境下,政策的有效支持减轻了乡村建设的负担。因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杜绝政策失灵、失效、衰减、被截留、甚至被贪污,为美丽乡村取得出色的建设成果提供重要保障。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村的亲睐,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为了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盲目跟风、无序建设、粗放开发的情况,除了地方政府要合理开发以外,建议有关专家学者们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给地方政府提供导向、让广大农村明确奋斗目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注:本文为2016年4月12日,在隆中管委会召开的“全域背景下隆中5A级景区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本文作者余宝军先生是孙君先生《五山模式》中的关键人物——时任五山镇党委书记,是五山模式(走进乡村,三方合作,开启民智,共建家园)的积极推动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隆中管委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