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能落下文化。今年以来,永康市宣传部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设“乡村小康学堂”,各种接地气的技能培训、文化培训陆续精准“种”进农村,让农村百姓口袋更鼓、脑袋更富。(4月18日《浙江日报》)
前不久,一个叫哈维的华人在马德里中了十亿大奖,他对记者说,他中奖后是“穷得只剩下钱了”。一句调侃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很多人物质富裕了,却往往还是贫穷——精神财富却不见增长。而浙江永康市宣传部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设“乡村小康学堂”,开展各种接地气的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在农村精准“种文化”,让农村百姓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更富,这样的举措,倒是能真正为美丽乡村提升品位、增长魅力。
永康市的“种文化”,亮点在于“精准”。首先是开始“乡村小康学堂”,找准了“种文化”的平台。这个学堂,不是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举办各种接地气的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其宗旨在于提升村民的文化品位,让村民能和孩子一起,在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中学习,并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享受到美丽乡村生活的幸福感。其次是瞄准了“种文化”的对象:文化传播者,是村里的“文化人”,而学生,则不限年龄、不限学历,不限学科——书法、绘画等,各取所需,真正“精准”。
村里为了让村民接受文化熏陶没有后顾之忧,还为每位学员准备了碑帖、毛笔、书画毡、砚台、墨汁、笔架等,这些都是永康市委宣传部和永康市文联采购的,不收学员一分钱。当然,有权益,也有责任:“乡村小康学堂”还制定了“班主任”和学员守则,不遵守者则自动离学,这种要求,其实也应该是“精准”的一部分:要切实提升村民的精神品位,就需要一定的规范制度。
现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地的经济发展的脚步的确也非常快。但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与相对匮乏的精神文明建设,则形成了反差。以村为单位,政府倡导、支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村民的心灵世界,提高村民的精神境界,美丽乡村的美丽,就不会像昙花开放般,只是美好的一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增长,美丽乡村的美丽,就不只是“颜值”,更多的是“气质”。当文明礼仪、美德品位、文化修养等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相得益彰的时候,我们的美丽乡村才真正“大美”,才会永远焕发出魅力,成为一代代村人心中氤氲不散的乡愁。而这样的美丽乡村,直接构建的,就是欣欣向荣的美丽中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绍兴文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