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花红:能者上庸者下杜绝三种为官人员

[ 作者:周花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3 录入:实习编辑 ]

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半月谈4月12日)

在反腐的高压常态下,一些官员开始有了进取意识不强,只求平安过日子、“保位子”、“守摊子”成了许多官员不作为的思想,甚至一些官员为了不犯错,提出“实改虚”,主动辞去局长职位,要求改任主任或科员,这些基层官场心都需令人警惕。

公务员“只进不出,之上不下”的怪相,被人们认为公务员这个职业是铁饭碗。如今在反腐的常态下这种怪相将被打破。提倡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坚决杜绝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三种人员。

“为官不正”是形成腐败的根本。一名官员思想不正整天想着如何为自己谋利,逐渐就失去了党员干部的本色,逐渐走上腐败。所以在新常态下要坚决杜绝为官不正的人员,这样才能建设一直风清气正的党员干部队伍。

“为官不为”严重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民谚,它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出了为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务实。既然为官,就要有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的思想,杜绝“为官不为”,并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

“为官乱为”是指在其位“乱”谋其政,根本谈不上“法”和“依法”,是一种明显的渎职行为,不仅导致国家政令不畅、执行不力,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破坏性,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党员干部队伍中是坚决不能容忍“为官乱为”的人员。

能者上,庸者下,这是新形势下的官场机制,选出能够真正为民办事的官员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坚决杜绝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三种人员,真正建立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