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军,农业生态研究者、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首席科学家。坚持科普公益8年,认为科普是教育的延伸。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农业“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理念与传统文化,倡导向自然学习生存智慧。
● 农 业 ?
民以食为天,我想天底下没有哪一件事情比吃更重要了。说到吃,我们离不开农业这个最基础的生产。什么是农业呢?这个话题非常有趣,农业首先是一个产业,它来源于自然,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农业是一个自然生命过程和人类智慧的共同杂交体。它是一个人工调控的生态系统,它不像一个完全的自然过程,也不像工厂里的生产,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农业是以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的生物为生产过程的承载体,以光能资源、土壤当中的养分、水分,以及周边的热量等等条件,实现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八个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合,从而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农业产品。
● 原 始农 业
我们可以这么说,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回顾我们的过去,有统计数据显示,人类最早先的文字甲骨文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字,都与农业生产和吃有关,所以我们通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自人类文明有记载以来,农业大概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古代文明的国家,也是其中之一。最早,我们的祖先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对自身生活的担心,我们开始定居下来,以取得更多的生活安全保障。在此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祖先们开发出了一些原始的农业方式,比如刀耕火种。实际上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迁徙性的,因为没有对生产过程给予太多的管理,因此土壤当中的生产能力不能够持续地满足农业需要,只能迁徙。所以我们称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为“迁徙农业”。
● 农 业 1.0
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祖先充分观察自然,又开发出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水平比以前更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但是在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情况下,主要还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我们称之为“生计农业”,就是维持自己的生计。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之余,才把稍微多余的跟别人交换或者出售。然而,近两个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不再喜欢打仗,人们忙于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和人口生产。最明显的表现是从二战结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全世界的人口在飞速增加,农业要养活这么多人口,感觉很有压力。在这种情形下,西方的一些财团和科学家,注意到了农业改进的重要性,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开始了称之为“绿色革命”农业技术的革命。
● 农 业 2.0
绿色革命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品种改良,就是传统农作物的矮杆、半矮杆化。由于高杆到矮杆这个性状的改变,作物能够承受的肥料增加,也能减少倒伏的情况,而每一次倒伏都有可能导致减产,甚至失收,所以改善农作物的性状是能够增加获得高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Norman Borlaug是一位美国的科学家,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在亚洲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墨西哥的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发起了一场以改良农作物品种为核心的革命,这场革命给人类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一个飞跃的变化。因此,Norman Borlaug本人也于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也是诺贝尔奖一百多年来唯一一次把一个诺贝尔奖项颁布给一个农业科学家,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有这一个,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对农业进行的重大改革、引起巨大发展的农业革命。
所谓的“现代农业”,从“现代”这个词的概念来说,它是永远不会落伍的,但我们所说的现代农业,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经过农作物品种改良,随之配套形成的一场农业。这场农业有三个支柱:现代品种,也就是矮杆、半矮杆化的品种;农用化学品,这就是农药、化肥、各种除草剂、保鲜剂等等;机械化,机械化以及机械能的辅助投入。这也构成了现代农业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高投入,高产出,农业2.0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这一场伟大的革命,其实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把它总结为这三个方面,首先是生产者,从农村里来或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农村,靠纯粹的粮食作物栽培是不可能富裕的。因为效益很低,生产者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商品化,高产出才能实现商品化的目的。其次是消费者,城市作为农产品的重要消费者,由于生产过程没有受到严格的控制,存在问题的农产品也有可能流到我们的餐桌,所以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心不高。第三,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引起了环保工作者和生活大众的关注,由于农业的持续投入,那些没有被农作物吸收的肥料、农药等其他农用化学品,通过各种途径在环境中不断积累,现在已经严重地改变了土壤的结构、水体的结构、水体的质量和大气的质量。所以一个产业如果生产者没有兴趣,消费者没有信心,而环保者又对它多有诟病,同时这个农业生态系统当中,由于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单一化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风险,导致社会管理者的担心,我想这种农业如果不改进,可能已经不行了。
● 农 业 3.0
农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农业从古至今已经养活了我们一万年,农业能不能再养活我们一万年呢?我想我还没有那么多自信心,因为今天的农业,跟过去的农业不一样,过去农业计划生产,实行责任制,只要生产产品就行了,只要有足够种类、足够数量的产品,社会就对你满意了。至于农民,消费者,其他方面考虑得不是很多,而今天,今天的农业,或者说未来农业对我们的要求有这五个方面:
·种植者恒有回报,恒有生活保障;
·消费者不用担心所消费的各种产品的安全;
·对环境生态不破坏,环保者不反对;
·国家层面上无有粮食战略安全担忧;
·有国家自己掌握的珍贵生物资源(种质资源)和自己研发的核心技术(生产与加工技术)。
大家不要把农业看作一个很Low、很低级的东西,这是我们生存之本,是天大的事情。如何去实现生态农业呢?前面也说过,农业源于自然,但是它也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农业是自然生命过程和人类智慧共同作用的作品,所以要开发出一种满足我们人类多重需要的农业,必须从农业的本质来去探讨。我们的先人从来就没有停止思考过,从来就没有停止探索过,他们的经验给我们后人提出了很多启发的意义。所以我们实验室的研究认为,科学地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种生命过程之间的互补利用,是未来我们开发新农业的基础。所以中国的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高效循环农业。
我们的实验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围绕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研究了12个年头,研究结果表明这个传承了1200年以上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如此的符合自然、符合科学规律。我们的研究从这个小小的山庄开始,由它向全国推广,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在2010年到2014年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倡导这种稻鱼共生体系,把它看作是一种稳粮、提质、增收、绿色、环保、无污染、可持续、低碳的循环农业。
这样一个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停留在丽水地区、温州地区,它已经走出了浙江,走到了全国。目前统计全国以这种类型为核心的农业,全国有五大类型,二十多种模式,有三千多万亩。从事这种经营的农户们,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效益,他们非常高兴。
所以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没有办法预测自然的变化,这个自然世界对于我们来讲,人类的知识少之又少,我们时刻需要虚心地向自然学习,并敬畏自然。农业源于自然,但也不等于自然,农业是一个人工调控的主动的过程,它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智慧的共同的结晶,这句话今天这二十分钟当中,我重复了三次,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农业,包括农业的定义有一个新的认识。大家都知道过去的农业是利用土地、利用生物,生产出产品,然而Caldwell,一位西方科学家,他在1996年提出“农业是人世间把太阳光转化为人类健康并维持快乐幸福生活的科学、艺术、政治学与经济学。”1997年,我在一篇小小的文章当中,我又拓展了一个语言,那就是“农业是利用阳光和大地、自然过程和人类智慧、消灭人类社会饥饿与贫困、维持全人类持久幸福健康生活的事业。”农业是文化的凝聚地,是基于土壤的文化,是追天地、和时令,凝聚天地精华与灵气的过程,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依存。农业的单词叫Agriculture,culture是文化,Agri就是土壤的意思,所以基于土壤的文化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农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食话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