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寒假期间,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左停教授课题组组织农大本硕博学生就“农民就业业态与生计选择”问题,在全国25个省、100个村开展了进村入户实地调研。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荐几篇同学们撰写的典型调研报告,以供大家供阅评。
东北地区传统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调研地:吉林省延边州
调研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13级本科生刘伟东
注:调研报告中的垧均为大垧,1垧=15亩
前言
农民眼中的规模化经营与我们课上学来的农业集约化实在是大不相同。在不断与不同农民的接触、聊天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我实在是纸上谈兵,我只能泛泛而谈,我不了解,也没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没有实际在农村的生产生活经历,课上学来的知识、理论体系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太经不起推敲!猛然间发现自己对农业、农村的各方面、对规模化经营了解太少!名为农大学生,实是深感惭愧!
一、谁不知道谁啊,哪有大户
姥爷家这个村,是个传统的农村。每家每户至少都有两三垧地,在我们那,这些地说不上是很多,但也不算少。不过村中有10垧20垧以上的非常少。两只手就能数过来。可这还谈不上是大户,村中有1000多垧地,几十垧地不过是个零头。
据会计估算,村里目前的土地流转率不到3%。所以,迄今为止,在这个地区,土地并没有流转起来,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更谈不上。不过,按照上面政策的要求,村里的多种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都已“挂牌成立”。
以合作社为例,国家下放补贴资金或优惠政策给合作社,虽然实际并没有合作社,但政策已经下来了,所以几家农户联名说是组织了合作社,挂名成立,却并没有合作经营。人们心照不宣罢了。村中的专业种植大户也是同理存在。
二、一块地几十户分
土地碎化的问题很严重。据村民介绍,之前村里把地按等级分给各生产队,生产队内又分小队,小队再分到户,所以层层分下来,一片地分给几十户就很常见。换个角度,这导致某些农户的部分地块只有几根垄。
此外,分完地之后很多农户又会自行开荒,这荒地都是自己挑的地方,可能还在别的生产队。因此,各家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土地很碎。
三、不种地干什么去?
村内主要劳动力为50岁左右的人,据估计这些人约占村里劳动力的六、七成。50多岁,正经的中老年人,宜居家,不宜外出。
如今机械化程度高,种地相对来说不太辛苦,且会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所以在收入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或许由于惯性、年龄和当地环境的影响,本地农民都愿意在本村务农。这些人大多是从包产到户开始种地,二三十年,对务农都有感情。再说,不种地,干什么去?虽然不少人的儿女已经在城市工作或者安家了,但50多岁的人,远没到退休养老的年纪。如果说外出打工,他们没有技术没有文凭,基本只能做体力工。再者当地工厂少,打工很可能就要去异地。对年过半百的人说,应该过体面的生活了,这已不是打拼闯荡的年纪。要他们舍家撇业、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人去外面打工,并不合适。那么,没有了土地,他们干什么去?
四、机械化“富余”,却也“短缺”
家家都有农机具。用这些农机具,按现有的劳动力,可以再种更多的耕地。比如一家现有4垧地,按其农机具的实际工作能力,种24垧都不成问题。
而要是种几十垧几百垧的地,这样的小型农机具的马力和工作能力就远远不够了。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土地归大户后,自然要引进大型农机具,这些小型农机具都用不上了,如何处理?
五、分析
现推行的规模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其二是土地流转归大户。当然两者可以结合。下面对在本地区推行以上两种典型的模式所遇到的问题依次进行分析。
合作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碎化。几家几户的土地根本无法连片。这直接影响了组建合作社在农民心中的可行性。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农户都更想单干,不愿意合干,尤其是四五十岁的农民。
信誉好,实在,有实干精神,能齐心协力,分歧少。干一番事业总得找靠得住的人,但靠得住的人不一定有靠着的地。那么,如何组织解决?是政府、村集体组织还是自发组织,或是有能力有实力的人牵头?把土地碎的问题解决了,使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的心放下了,合作社才能组织起来。
专业大户,还没做起来,但不是没有人不想做。尤其是刚过而立之年的农民。
大户没有,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地租。把土地包出去,地租太低,包出去不如留着自己种;包地进来,地租太高,包过来就挣不着钱了。
目前本地地租约为4000元/垧(267元/亩)。据了解,考虑土地肥力,一般来讲6000元/垧(400元/亩)以上,农户即有意愿出租土地;7000元/垧(467元/亩)大部分人均会接受土地外包。这个钱差不多就是每垧地的最低纯利润。(不过今年玉米价格暴跌,利润可能最多只有这么多)。
对普通农民来说,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各方面利弊他们不会过多考虑,他们只关心到核心问题:钱的问题。因为这个钱就是他们的生活费,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在他们看来,无论他们是否参与规模化经营,他们的农业收入至少应与之前的收入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样,他们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再外出务工挣些钱,他们也甘心。
所以,个人认为,土地流转的关键在于地租,如果在这把买卖双方的双向需求满足了,土地自然会“流”起来归到一处。
当然,农民也并非没意识到规模化经营的好处。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例,某些农户今年种瓜的经济效益,约是种粮食作物收益的3倍,但种经济作物的风险很大。
不少农民想种经济作物,苦于无法获取相应的信息,且因为规模小难以接洽公司,这就使他们的收益完全受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容易大起大落。用他们的话说,小户种经济作物就像赌博一样,要么大赚要么赔本,而且还容易上当受骗。相对来说,种粮就稳定多了。不过,土地若能形成规模化,就能和企业直接对接签订合同,这样很多问题就能解决。
六、思考
如何进一步推进规模化经营?
合作社:地区内树立起一个成功案例,起到带头作用,后面自会有人跟上。
专业大户:国家加大对大户的补贴力度,提高地租,促进土地流转。(此举既能保障小户利益,也能降低大户的经营风险)。
推广规模化是一个过程。对规模经营主体早期扶持,待其经营成熟,利润较高且稳定时,可逐渐减小扶持力度,最终促使其独立经营。政府应起引导及适时的扶持作用,孵化完成后,主要进行宏观调控。
变革后产生的问题怎么处理?
本地农民不愿走太远舍家撇业外出务工。建议引入涉农或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无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对于小型农机具,当地政府应提前做出规划,可组织售往不宜连片种植的山区等,这样,保障流出土地农民利益的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七、总结
规模化经营是一番事业,是有失败的风险的。虽然从多角度看规模化均是有益的,但目前对农民来讲,经济效益才是影响其选择的最终标准。所以,推广规模化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的地形地势及民风民俗,设计或提供不同的真正适应当地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避免一刀切。保证规模化经营是盈利的,保障无地农民的收入。
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可提高参与规模化经营的农民的收益;可是如何提高无地农民的收入,避免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剧?个人认为,通过规模化经营,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能提高绝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才是最终目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减贫与发展 微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