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午,在渭南高新区东兴街上,3名农民工受雇给一家商铺安装门头时,遭5名城管队员阻拦。合阳籍农民工杨鹏飞与城管队员发生冲突,头部被砸开5厘米长的伤口,目前仍在医院接受观察治疗。15日,渭南高新区综合执法局作出回应,称参与的5名城管队员均为协管员,涉事的5名城管队员已被清退。( 2015.年1月16日 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类似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屡屡出现,每每被曝光之后的官方回应也如出一辙:协管员、临时工、聘用人员,事故结局也大体相似:辞退、道歉、慰问。只是每一次惨痛的代价都不是终结,各种流血、流泪的事故依旧在街头发生。
农民工、小商贩一次次被追赶、毒打,“临时工”一次次被清退、解聘,在一次次血与泪的交织摩擦之中,在一幕幕街头“悲剧”重复上演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这么多暴力执法行为的存在?为什么每一次的官方回应都是临时工是“始作俑者”?在小商小贩营业、农民工施工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作为执法者,是否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执法方式是否合理?执法行为是否合法?执法人员是否合规?
不可否认,执法对象的行为是违法违规的,但作为执法主体的相关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面对诸如农民工、小商贩这些弱势群体的违规行为,仅仅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甚至将拳脚作为执法手段,而不考虑当时当地的是实际情况,这是否有悖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将所谓的法律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法律没有生命,但执法者的心不应冰冷,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执法者不应因身上的制服而冷漠无情。
退一步讲,每一次暴力执法的背后,都有那么一些“临时工”被执法单位推出并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身着制服的人真的都是临时工吗?或者每次暴力事件之后,披上“临时工”的外衣,相关单位都能万事大吉吗?再者说,既然每次“惹祸”的都是临时工,为何相关单位在选聘临时工时还是没能做到严格、细致的选人用人?为何还给那些“大胆”的临时工为所欲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一暮暮街头“悲剧”不断上演,而此剧的导演和主演却是身着制服、代表法律和正义的执法者。这让作为看客的我们伤心、痛心、甚至焦虑。因为今天,我们还是这场“悲剧”的观众,而明天就可能扮演剧中流泪、流血的那个角色。街头“悲剧”不能永无止境,“临时工”这只“替罪羊”也不能持续发酵。如何让“悲剧”停播,如何让“临时工”退出街头舞台,我想,这应该是执法部门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街头流血“悲剧”成为常态,那我们这些百姓的心也就死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