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文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与主攻方向

[ 作者:陈文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8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于2023年8月赴山东省、湖南省,开展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暑期国情调研活动。其中,湖南调研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学部委员担任组长,专家成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本刊编辑部。对于本次调研活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湖南调研组进企业、上田间、去社区、到学校、入园区,开展高密度、接地气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湖南省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与挑战。鉴于每位专家都有独到的视角和观点,本刊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就湖南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所见所感所思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对于湖南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陈文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与主攻方向(图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第10期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完成了从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再到当前阶段性过剩的历史变迁。基于对湖南的基层调研发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三农”工作中最为突出的现实难题。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亟需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等手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作为推动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创造出新业态、新产品,进而挖掘新的消费潜在需求,成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要求。

1.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根据对湖南的基层调研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正在由以生存型消费、产品消费、物质消费、规模化标准化消费为主,向以发展型消费、服务消费、精神消费、个性化品质化消费为主转变。消费者不仅需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还需要清洁的空气、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乡村文化等精神产品。这种变化必然对农业高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农业供给从追求消费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单一的农业发展向以农村、农业为依托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而解决日益升级的居民消费结构与农业有效供给不协调的问题。

2.奠定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的第一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第二产业以及相关产品销售服务环节的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的新方向。不仅能够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销售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并让农民更多的享受到农业产业链带来的价值增值,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为创造新型城乡关系提供基础条件。通过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发展新型业态,打破城乡产业相互分割的状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各类主体共生的产业生态。

3.激活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强劲动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必然建立在城乡要素市场融合的基础之上,跨界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只有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阻碍城乡之间形成统一要素市场的障碍,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才能转变城乡要素的单向流动局面,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农业农村现代化找到合适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关键性要素,推动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能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要素支撑,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结构性瓶颈

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最大问题不是生产能力问题,而是生产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1.农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与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并存。长期以来,湖南农业发展以生产为导向,主要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为取向,食品消费结构基本上是以粮食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以营养和美味为取向,中端、高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并成为大趋势,对低端农产品需求在不断萎缩。因此,消费结构已经日益分化,不仅体现消费品种结构上分化,也体现同一品种的消费结构性分化。而农业生产端的供给结构未能以市场为导向,与需求结构出现脱节。低端农产品阶段性过剩,不少农产品大面积滞销,绿色优质的品牌农产品却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优质难以优价、增产难以增收。

2.特色农产品市场效益偏低,与品牌价值不相适应。尽管湖南各地农业区域特色较为清晰,“土、特、产”优势突出,但由于不以市场的品质品牌的消费趋向为追求,过度注重产能,规模扩张成为偏向,低端需求的产能和规模已经到了天花板,而高端、中端的需求与产能不相匹配。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以粗加工居多,主要为简单的收购、分装和销售业务,深加工产能水平不高,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价值挖掘不够,经济效益偏低。因此,导致具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效益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与品牌价值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质量效益之间成为结构性矛盾,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3.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不强,与生产方式变革要求滞后。调研发现,农业大省湖南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背景下,数字和信息经济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形态,绿色和生态经济成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明显滞后。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由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创新层次低,对绿色产业提高的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对于顺应绿色消费需求的技术服务支撑不足,尤其是对便携型的农机创新不够,成为小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制约。二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而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服务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造成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的短期阶段性积压,而市场消费具有持续性,反季消费的需求存在,农民又供不应求。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数字化滞后。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食品安全控制都构成挑战。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滞后。缺乏生产各个环节、市场各个环节的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缺乏将政府、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的跨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三、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基于对湖南的基层调研,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按照“大食物观”的要求,立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建立符合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特色的生产布局。

1.以市场需求和质量变革为导向顺应生产方式变革。面对日益突出的矛盾,要求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数量安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由生产导向型农业向市场导向型农业产业转变,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高效对接市场需求,形成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为市场提供针对性的农产品,推动产业整体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既能更好对接市场需求,获得更多效益,又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保证生产端的农户利益。

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服务”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加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大农产品营销扶持力度,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

由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向绿色优质经营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引导经营主体夯实绿色经营理念,改进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产品价值与生态价值。坚持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支持发展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

2.以新技术为关键变量重塑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以数字化变革推动各要素和产业组织的高度信息化,畅通城乡分工大循环网络,依托“互联网+”建立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的空间载体和经营主体,重塑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通过新技术拉近城乡距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大对农村数字化新基建的投入,提高乡村地区最新信息网络的建设水平,构建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经济发展体系,促进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加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的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的“核心—边缘”格局的转变,助推城乡产业融合。推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一批新技术在农村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改善农村在城乡产业供应链中的不对等态势。

通过新技术推动数据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建设数据资源城乡共享的平台,打造多级联动的城乡资源共享和交易平台,从而突破区位、交通、物流等条件限制,实现乡村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精准对接城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的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下乡,释放数据红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城乡地区的民众都可以享受数字化资源,打造城乡融合的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城乡经济发展之活力。

通过新技术克服地理空间阻碍健全城乡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城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中的运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空间的瞬时联系,有效改善城乡商品与要素交换的外部环境,化解地理空间限制等导致的城乡产业分割问题。优化要素流动与空间配置的路径,提升城乡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交换网络效率,降低工农产品运输、储藏、加工、装卸、包装与流通等交换环节的交易成本,助推传统工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深刻变革。

3.以社会化服务为突破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城市对乡村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规模和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既巩固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保持了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又能解决农民不愿种、种不好,以及一些地方出现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为城乡生产与消费对接提供基础。

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引导多元服务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探索以人才、资金、技术、服务为纽带开展联合合作的多种方式,推动服务领域拓展和服务链条延伸,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服务组织探索与银行、保险、物流等主体持续深化合作,比如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档次、高保障保险产品。推动各类主体不断强化经营管理、技术装备、市场开拓等能力建设,为小农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更高的服务水平。

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拓宽小农户与城市要素市场、农产品需求市场的联结渠道。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化就业服务、创业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建立政策法律咨询、财务管理、技术培训、供需衔接、金融保险对接等各类指导和服务。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财政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第10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