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田毅鹏:东亚乡村发展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 作者:田毅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4-14 录入:王惠敏 ]

我国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特定参照系。显然,我国既可以把欧美国家当作发展的参照系,也可以将东亚国家当作发展的参照系。值得说明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曾非常重视总结包括日韩在内的东亚的发展经验,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是在参照欧美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对东亚有所忽视。但其实,东亚的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其是当下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在很多面向提供借鉴。

首先,之所以强调东亚的乡村发展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因为我国的乡村发展路径与东亚存在空间关联、社会关联、时间关联、文化关联、模式关联、问题关联等六大关联。比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教授在纵论世界文明结构时,曾将东亚社会称为不同于西方文明结构的“半个世界”。显然,这“半个世界”是具有同质性的,此即我所谓的“空间关联”。此外,东亚社会有着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村落传统和小农传统,此即我所谓的“社会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亚乡村发展与欧美的不同分野。

其次,东亚乡村发展路径可以在很多方面展开研究,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面向。一是乡村产业化的社会政策面向。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的乡村工业化虽然部分地解决了城乡收入不均衡的问题,但并没有帮助乡村真正摆脱发展困境,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70年代,日本通过“一村一品”激活乡村,使农民获得收益,开始转向“内发的发展”;90年代,日本提出“第六次产业”(在我国往往被表述为“三产融合”),依托产业政策推出社会政策,鼓励在地就业,在村民受益的基础上建立起城乡交流的新体系,使村落再生、乡村活力再现;1999年,日本颁布的《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也称《新农业法》)更是把农业看作一种社会产业,即认可农业为全社会提供价值,但农业也需要全社会来扶持,这是日本乡村发展观的根本性转换。二是以村落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振兴面向。乡村文化是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乡村振兴“文化路径”的核心要素是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物态和非物态的文化、生态文化、村落文化和精英文化等。三是小农的组织化面向。日本农协为小农组织化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了现代制度支持,使其覆盖全国的网络,将孤立的农业从业者连接在一起。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东亚乡村发展经验不仅仅是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协调城乡关系的典范,更是一种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在参考东亚乡村发展路径的同时,更要通过“理论自觉”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作者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