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兰生:大国崛起一定要带着小农

[ 作者:何兰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6-07 录入:曹倩 ]

1.不让农民养鸡鸭,就卫生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农民情结和农民情怀。有人就把农村农民与现代化、与文明对立起来,认为现代化就是要排斥跟农相关的东西,凡事一沾农就是土,就是落后,就是要摆脱的对象。当然,吃的东西除外。毕竟不吃饭、不吃饱吃好了,他也没有精神头来嫌弃农。前些年,有地方为了创建卫生城市,就禁止农户散养鸡鸭,一经发现就罚款,并勒令把鸡鸭关进笼子;也有地方为了打造无猪市、无猪县,禁止农户养猪。理由都是农户散养鸡鸭、农户养猪,不卫生、损害环境,也不现代。

这些做法对不对呢?说实话,家禽家畜的粪污问题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笔者曾经也有体验,农户散养的鸡鸭到处撒污,如果不及时收拾,进门都无处下脚,养猪的粪污比鸡鸭更严重。在物质短缺年代,粪污问题被直接忽略,毕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粪可是农家的宝贝。至于卫生啊、文明啊,暂时还顾不过来。如今,短缺一词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即使在农村,对“鸡屁股银行”的需求也淡得久了,家庭养殖业的污染问题确实是个不得不直面的难题。所以,能理解有些地方对这问题的苦恼。试想,地方要创建卫生城市,包括卫生农村,街道和场院里到处都是鸡鸭粪便,还申报什么卫生城市?所以,断然不能让鸡鸭出来撒污。对于城区,散养鸡鸭当然不允许,就是农村街区,上楼的农民散养鸡鸭也是不合适的。对这一点,应该是共识。

但切不可以把这个共识扩大到所有自然村。在一些山区或半山区,在一些居住分散的自然村落,在有独立院落的农家院,农户养鸡鸭猪,是散养还是圈养,我们就不要管了吧。即使在人口多的村落,农户散养几只鸡,在门前水塘里养几只鸭,在后院里养头把猪,只要做好卫生措施,及时收拾处理,粪污不但不是问题,还是很好的农家肥。何况,大自然还是环境的最好修复师,它的自我净化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乡村地域空阔,人口密度稀少,空气流通无阻,一阵风来就吹散了气味,尚未成污就已干燥,农户的小微养殖不会成为环境问题。

不要小瞧这小微养殖,短缺年代是农户的一个活的经济来源,也是农民人情往来的重要资源。现如今,虽然经济属性已经淡化,但它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忽视。且不说,搞点小微养殖,多多少少对家庭经济有所贴补,起码可以减少一点肉食品开支;也不说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给亲戚朋友,特别是城里的亲戚,人情往来上有个方便;还不说,鸡鸣鸭叫的,一派田园风光,对农家旅游的氛围有烘托作用;就说,剩饭剩菜有了去处,菜园里的肥料有了来处,不是对生态的一大贡献吗?不是创建卫生的一大亮点吗?

农户的小微养殖,曾经是农耕文明的标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圣人向往的图景,透着中国传统文明浓浓的农味和人味。在重视生态的当今,这些图景,对于我们建设循环农业,也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除了禁养区外,养与不养鸡鸭,是农民的权利,不能强迫,也不能禁止。何况,确实还有不少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还真指着这几只鸡、几只鸭和头把猪,为孩子筹学费,为盖房子攒料钱,为家庭经济开来源。

毕竟,即使脱贫了,不富裕还是主流。

2.不让农民烧柴草,就环保了?

现在环保意识增强了,但有的地方抓环保走偏了。比如说,雾霾危害大,你盯紧大烟囱、小钢厂,抓煤改气、汽车尾气,治理乱烧秸秆,都没问题,这些都是雾霾的来源,也抓住了重点。但凡事讲究适中最好,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歪理了。有的地方,农家柴灶给人家拆了,离城市很远的农村也不让烧柴草。

这是不是做得过了?

环保当然是对的,是大方向,但我们做事是不是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我这样做能不能达到效果?一个是,如何解决副作用?具体到不让农民烧柴草这件事,首先就要搞清楚,不让农民烧柴草对环保究竟有没有好处,好处有多大?确实,烧柴草会产生烟,烟对空气有污染,但污染是不是形成还要看范围大小!在一间屋子里因火成烟,肯定会形成烟雾,但如果在空阔地带呢?注意,大自然有自我净化能力!一个小山村烧点枯枝败草,除了炊烟袅袅,我看不出对空气有啥污染,不仅对自己的小山村没污染,对周围和远方也谈不上。第二,不让农民烧柴草,那农民的能源供应怎么办?都去烧液化气?你知道液化气现在多贵吗?农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农民,收入程度不高,用液化气成本之高是他们难以承受的。特别是北方农民还有冬季取暖,过去烧点低质煤,辅以柴草,现在,因为低质煤污染明显,供暖季集中烧低质煤对空气污染确实很大,确实必须退出。这对当地农民和周边较大范围的居民都是好事,但好事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要想办法让农民在经济上受得住。

做任何事都要统筹考虑,只顾一头,到头来一头也顾不了。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也不能只顾环保不顾民生。好事办不好就不是好事,民生工程出岔子,也会产生民怨事故。同样,煤改气是造福城乡居民的好事,但如果操之过急、用药太猛,不是农民经济承受不起,就是清洁能源供应不及,导致有的地方农民挨冻,把好事办糊了。

不让农民烧柴草,这事做得有点急、有点猛!在人口密度不大的村落,又不是供暖季,也不是秸秆季,农民烧柴草做饭,既不算集中燃烧,也不是大面积,对空气又有多大污染呢?特别是南方农村,空气本就湿润,木本、草本植物生长旺盛,如任其野蛮生长,要不了几年,山就进不了人,路也覆满了草,到秋冬季风高物燥,还很容易发山火。山火一发,经常是漫山遍野、山岭相连,几天都灭不了,不知道产生多少烟雾,污染几十里地范围。这些年,南方农村发山火的事几乎年年有,跟山上植物太茂密、枯枝败叶太多有很大关系。反而,适当的砍伐扒扫,既可以让农民减少一点能源开支,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废物利用外,还能以袅袅炊烟装点乡村的天空。

有人说,要想毁一件事很容易,把它推到极端即可。一刀切地把农民的柴锅拆了,不让农民烧柴草,看起来是对环保的积极,其实是一种极端化的消极,是以极端化的积极包装的极端化的消极。

诚哉斯言。

3.“放活”的真谛是不折腾农民

不让农民散养鸡鸭,把溜达出来的鸡鸭抓起来关到笼子里,还罚款;不让农民烧柴草做饭,就把农民的土灶拆了;更有甚者,为了治雾霾还不让炒菜。荒唐吧?匪夷所思吧?

发生这样的荒唐事,固然是个别地方的荒腔走板,甚至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祟。但我就纳闷,农民散养几只鸡鸭,烧柴锅炒两个菜,对环境有多大危害?犯得着大惊小怪、大张旗鼓吗?干嘛管那么宽?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好吗?何必劳神费力不讨好,还招来民怨?

说穿了,还是“管”的意识太强!就是在折腾农民!其实,对农民,我们可以少一点“管”,多一点“活”,给农民以更多的自由自主,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权,农民一定会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我们也有这个经验。农村改革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放活”。

“放活”就是赋权,就是对农民权利的再保证。正如农村改革初期经典的“可以……,可以……,也可以……”所昭示的,“放活”放不乱。给农民赋权、让农民自主、由农民选择,天塌不下来!主体的权利包含了自主的责任,“放活”只会放出生产力、放出新荣景。“放活”也不是放任自流,有法治的轨道,有市场的规则,阳光下的所有生长,都会得到阳光的照耀!农村改革四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了,每一次“放活”,每一次对农民权利的再保证,都是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增加的正向加速,也是农民权利本身的增值。正是对“放活”的深刻认知,“三个可以”在农村改革四十年后又有了“三个允许”的加强版。

“放活”就是赋能,就是对农民能力的再确认。“放活”就是相信农民,相信农民的智慧,相信农民的决断,相信农民有把日子过好的能力。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如种子,撒在哪儿都能长,扔在哪里都能活,只要让农民休养生息,只要不对农民过多干预,对农民少一点限制,农民一定会以国泰民安来回馈。对农民无为而治,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成因和标志。当代的农村改革也是从放松对农民的诸多限制开始,把农民从计划经济的体制障碍和弊端中解放出来,把农村生产力和农民自主性激发起来。相信农民就是相信农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相信农民可以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相信农民可以自己主导自己的发展,相信农民可以自己“造血”而不必依赖“输血”,这是大包干的精神,也是村民自治的含义,归根结底是对农民智慧和能力的充分相信和再确认。

“放活”就是赋利,就是对农民福祉的再拓展。一切以农民为中心,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话看似是行礼如仪,但却是“放活”的精髓。“放活”就是赋利,就是一切为农民增加利益和福祉!衡量“放活”是放出了“活”还是放出了“乱”,唯一的标志就是农民的利益增没增加、农民的福祉是多了还是少了?任何不是为了增加农民利益和福祉的所谓“放”,都不是真的“放活”,都脱离了“放活”的真意、本意。“放活”要求务实,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脱离农民实际、不利农民增利的“放”,都不要也罢。

我们应该相信农民,我们应该尊重农民。这些看似简单明了的道理,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一定要问什么对农民最重要,那一定是自由选择权,把市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竞争权利还给农民,就是“放活”的真谛。

“放活”就是不扰农民,不折腾农民。

4.小农是甩不掉的国情农情

中国人从根上说都是农民。有一种说法,不管什么大人物,往上数三代,没有几个不是农民。还有人说,中国人血脉里都带着浓厚的农民基因,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这农民基因就会显现出来。这不,就算在城里住了一辈子,也看不得土地荒着、闲着。看见门前有一块空地,就有种点韭菜菠菜的想法;如果有个院子,在种植外,甚至还有养鸡下蛋的念头;再不济,受制于空间狭小,好歹也在阳台上种几盆花卉和绿植;混得好的“虎爸虎妈”,跨洋过海陪读书,也在人家大学校园里刨几畦地,种蔬菜自己吃、也送人。这种农事冲动,已经脱离了纯粹经济行为,显示了一种文化情趣,也实证了农民情结已经渗入我们的血脉,根深蒂固,不由自主。

这就是我们的国情!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因农而兴,士农工商,农排第二,这农就是自耕农,就是小农。虽然在王朝中后期会出现土地兼并,但土地的集中改变不了生产方式的小农本质,小农始终是数千年的基本经纬,也一直是人口的绝大多数。真正让小农开始减少,还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启的改革开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城市化率已经达到六成。过去讲八亿农民,现在倒过来了,有八亿人生活工作在城镇,留在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已经是历史趋势。但是,不管农村人口怎么减少,趋势既然是历史的,就一定意味着不是即时的,而是历史时间。

所谓历史时间,就不是十年八年,只有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时间才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时间,所以,对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小农的历史性减少,我们也得有历史耐心,做好几代人十几代人耐心的心理准备。但话说回来,就算我们度过了历史时间,经受了历史耐心的考验,等到城市化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八成水平,我们还是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之中还是以小农为主。小农过去现在是我们人口的绝大多数,今后也还是我们人口的重要部分。这就是国情农情。

但小农的弱质长期存在,也是我们的国情农情。小农在市场主体中的弱小,在社会主体中的弱势,决定了小农需要扶持。小农需要扶持不是意味着要他们放弃主体性,任何外在的扶持都要通过内在的转化才能起作用,输入的再好血液,也要经过自身吸收,最终还是要靠主体的自生能力。

但强调主体性不是说不需要扶持,对于小农,特别是对于曾经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中国小农,对于自己血不多还要献血的中国小农,扶持小农既是情感道义、宗旨要求,也是市场法则、发展路径。扶持小农不仅是为了小农,也是为了发展大局和民族未来。“一人向隅,举座不欢”,我们不可能在小农积弱的沙滩上建成国家富强的大厦,不可能在贫民窟旁边安然享受幸福的现代化生活,绝不能让一些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教训落到我们头上!离那些陷阱远些吧!

小农需要扶持不假,但小农的自强还需要合作。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利益、获得发展?关键还在锻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筹码。合作和联合是小农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是攥指成拳的道理。但新时代的合作联合,有别于历史上的实践,它是产权明晰下的产业合作,虽然一个拳头对外,以利益获得为宗旨,但投入和分配一定按产权比例进行。合作联合始终不改变产权属性。这也是小农自强的唯一选择。

不能丢下小农!丢下小农,我们也走不远!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

实在话,大道理。

5.大农、小农共存共荣是王道

小农大国,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国崛起,如何带上小农?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点课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必然是大农小农并立并存,共荣共进。大农为前导,小农为根本;大农带小农,小农撑大农;大农小农既相互独立、彼此竞争,又互相依托、彼此衔接。只有走出一条大农小农融合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如果说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巨龙的话,那资本型大农就是龙头,合作社就是龙身,独立小农是龙尾。

龙头是干什么的?龙头是领航的、把方向的、是带头大哥。这就是资本型大农的作用。中国农业农村为什么长期积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资本进入是根本性的。因为没有资本,农业农村资源得不到高效率的组织,也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更大。资本进入农业形成新型农业主体,成为资本型大农,它把现代资本运营的手段带入农业,使农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流通、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上的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对于引入现代农业理念和模式,对于农业资源的整合,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示范和引领意义。所以说,资本型大农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前导。

但资本型大农毕竟很少,小农始终是汪洋大海般的存在。据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目前,中国农业主体98%还是小农户。小农户单打独斗闯市场难免势单力孤,合作是生存不得不的选择。走合作型道路是小农握指成拳的需要,也是抱团取暖的需求。这就是合作社应运而生的原因。一家一户的小农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合作可以是多种形式、多种程度的,既可以仅仅是生产上的合作,也可以是经营上的合作,最高水平的是生产、经营和产业的全面合作,在那种水平时,合作社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已经可以比美于资本型大农,事实上它也就是一个股份式的大农,而加入合作社的小农户就是股东。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腾龙有术,端的要看这合作社这龙身的支撑力。

当然,众多小农继续单干也是客观存在。单干是农户的权利,也是值得尊重的。但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小农户这种单干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单打独斗,他们不可能视资本型大农不存在,不可能不注意到左邻右舍都加入了合作社,资本型大农和合作社大农业也不可能不考虑到小农户。小农户可以学习借鉴大农的新品种、新技术,多余劳动力还可以在大农务工挣钱。大农可以吸引小农户成为其合作伙伴,成为生产基地和劳动力储备地。这就是资本+农户、合作社+农户,或者资本+合作社+农户。这就完美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当然这衔接,是双向的,只不过在现阶段还是要坚持以大农主动、主导衔接为主,毕竟大农市场博弈的综合能力相对更强。

总之,小农户不可能关起门来生产经营,他们通过与大农的衔接在市场中趋利避害,客观上被带着走上现代化之途。这就是小农户现代化的衔接之道、搭车之法。

6.小农在信息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很多城里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收获季节,乡下亲戚带来新粮食和农副土产,并且一再客气地说是“自家种的”。这“自家种的”包含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意思:不值钱的和好的。这就奇了怪了,不值钱的为什么是好的?好的为什么不值钱?

这就点破了小农的宿命。小农没有规模效应,没有竞争能力,好东西因为没规模也卖不了几个钱,挣不了几个钱也就没办法扩大规模,如此循环往复,小农的弱质弱势就固化下来了。

但小农的贡献和作用不能被忽视。小农是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的主要贡献者,小农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主要传承者,小农是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稳定的主要建设者,更重要的是,小农是我们人民的一部分,是曾经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一群人,是我们始终不能丢下的一家人。在信息化时代,小农的价值需要重新发现和估值,需要深入认识和开掘。必须换个角度看小农,以新的思维对小农,为小农正名,为小农扬名。

传统小农为什么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小生产的半径就那么大,农产品在自给之余,销售基本上是本地化。固化的本地市场消化不了更多的农产品,再往远处?物流成本就会把利润消耗殆尽。这就是“粮不过百里,猪不过千里”的道理。所有的发展、所有的财富增加,固然建基在生产扩大之上,但最终都有赖于新市场的发现、新消费人群的出现。西方近代崛起的路径,就是工业革命实现生产的爆发,新市场的发现消化这种爆发、延续这种爆发。由此我们也明白,传统中国的小农生产力为什么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就是市场的本地化、局狭化和固化,不仅限制了生产力,也钝化了思维力。

但山不转水转,小农的独特价值在信息化时代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这得感谢伟大的互联网。互联网的伟大在于理论上为任何生产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市场,也为任何需求找得到藏在任何角落的生产。小农的独特在互联网的观照下,展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小农的独特在于其传统价值。“自家种的”“自家养的”不再是不值钱的谦辞,反而是其生态有机价值和乡土文化价值的亮点,是其核心品牌。城市化让城里人的浓郁乡愁、对乡村的眷念、对传统手工农业的怀念,都集中投射到小农生产的农产品身上。如果谁能吃上小农“自家种的”“自家养的”,不仅标示着健康和时尚,也是一种文化的享受和身份的自豪。而且,网络还可以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实现直接对接,通过消费者认领、认养农户的动植物,让消费者吃鸡蛋的同时也能“认识”下蛋的母鸡,从而使“自家种的”“自家养的”的价值有了眼见为实的保障和更大的实现。这就为小农产品实现了“私人订制”的营销,找到了某种奢侈品的感觉。而这必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高消费人群的增加而更加凸显。因为,生态、手工、限量,天然地使小农产品具备“奢侈”的潜质。小农产品一定会不断重新估值,小农也会因为传统价值而愈有价值。

小农的独特还在于乡愁服务。小农除了提供传统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外,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建设农家乐、民宿,把农业的多功能性、综合性特点集中释放,集成为一种信息化时代、城市化时代的乡愁产业。其所展示的乡野风光、乡土风貌、乡村风物和乡里风味,不仅养着城里人的眼鼻耳口胃,也养着城里人的脑与心,滋润着城里人的精神。让他们在乡愁中获得慰藉、感受美好。这样的服务不可多得,也必将因其稀缺性、独特性和温情性,而使其价值弥足珍贵。

这就是小农的价值。

大国崛起不能丢下小农。

小农也有其自立自在的本钱


(作者系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见度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