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允辉:城乡要素流不动,关键在于乡

[ 作者:何允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07 录入:王惠敏 ]

乡村振兴战略,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去看可以理解为城乡要素的再分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过程,本身就是要素流动的过程,只不过在之前的时间里要素流向基本是单向的,是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循环。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改变这种情况,让城乡之间的要素形成充分的双向流动的渠道,让彼此的要素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解决我们发展很不平衡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常规思维里,城市对乡村实不接纳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占据了发展的主导地位,乡村要素向城市转移会出现障碍。诚然,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下,城市对于乡村而言的确占尽优势地位,但是在要素流动过程中却更多的表现出乡村对城市的不接纳。

首先分析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系统,乡村的要素转移为城市要素的途径比较多。第一,从资本要素分析,无论资本是乡村的还是城市的,都能够在城市体系中投入,并进行生产,从而带来利润。第二是土地要素,虽然当前乡村的集体土地入市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在相关地区已经有了试点,而且在现实过程中也有很多土地置换的手段,因此土地要素的流动也是存在的。第三是劳动力要素,改革开放的重大标志就很多村民进城,他们在城市生活、学习、工作,还有很多获得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得以在城市中立足。尤其是在城市房地产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农民可以安心的在城市购买房产,定居于此。除了部分特大型城市或一线城市对户口有十分严格的限制,绝大部分城市都是可以通过学历或者买房获得户籍的,总体上而言,想留在城市并不十分困难。

其次,我们分析城市到乡村的单向流动系统。城市向乡村的要素流动只需要考虑两个维度,即资金和劳动力。在资金方面,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处于薄弱状态,资金的运营效益是远远低于城市的。这是由于一方面乡村的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的大部分效益外溢到基础设施上去,真正用于运转的费用比例较低;另一方面,乡村的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和规模化种植,都属于大投入、长回收期的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资金基本不会自发的向乡村流动。而劳动力要素,在没有明显优越的福利待遇的情况下也是不会向乡村流动的。不仅如此,要素在城市向乡村流动过程中还存在两个不确定因素,其一是产权归属问题,乡村的产权划分比城市复杂的多,集体概念的界定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任何向乡村的投资都有风险。其二是村民无法预测的个体行为,类似于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所描述的那样。村民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既不能用法律去处理也不能按理性去分析,这就导致要素流动过程中一旦产生效益,就会被这些行为瓦解掉,甚至要付出更大的投入,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都是很高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素流动的循环中,是乡村出现了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乡村先天产生的,而是由于城乡二元分割,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得不做的选择。当前需要做的,是打开城乡要素流动中乡村的大门,让要素能够充分的流动。这其中必须提到政府的作用,这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畴,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政府让要素流动到乡村,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是明白自己该做什么,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设施问题,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让城市资金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用于项目的运转而不是其他问题;其次厘清集体的产权界限,只有产权明晰,城市投资者才会放心;再其次要有更好的人才政策,在当前劳动只是谋生手段的条件下,必须为人才进村提供好的政策,否则是不会吸引人才的。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明白自己不该做什么,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优胜略汰的规则是会将一部分乡村淘汰的,这样的乡村必定是没有充分的生产要素或者说生产要素无法进入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政府只需要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即可,而不是非得不顾一切让要素进去。面对这样的村庄,再多的要素进去也无法形成再生循环,只会被内部消耗掉,要素进去立马沉淀,巧妇也难为!至于村民很多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只能够在人的教化上下功夫,虽然不可预测,但是总归还是有可以努力的方向。

总之,如果不解决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的问题,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一整套体制机制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践与乡见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