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绪文等:乡村振兴中对土地流转的分析与思考

[ 作者:陈绪文 韩一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国农业现状和家庭特点共同决定了家庭经营依然是中国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是没有土地流转的,后来随着农民工进城人员的增多而发生了土地“托管”式的流转。过去一家一户散耕式的作业模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小康问题,解决不了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大规模土地流转是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前提,然后才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也就是说40年来,我国有八亿农民缩减到现在的四亿多农民。当前土地流转是以家庭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或者是是以土地入股性质的合作社经营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到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那么,现在我国广大农村是否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大规模土地流转时机尚不成熟

按照中央最近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说2018/2019这两年的中心任务是保小康,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让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四千万农民同胞脱贫致富尽快过上小康生活。所以,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才有可能迎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热潮,才能迎接农村土地经营“大流转”时代的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把农民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就是基于现代大规模农业经营不成熟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纵观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证明,我国近期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农户经营为主,不能只看到个别村庄靠规模经营先富起来了,那只是个例,不能代表全局,不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些村庄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二三产业先富起来,然后才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当前有些地方政府脱离国情、脱离地方实际。出于政绩或城镇化率方面的考量,急于把农民变成“吃地租、挣工资”的农村产业工人、城镇居民。打着跑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旗号,赶着农民上楼,强迫着贱“卖”农村耕地,搞什么“招商引资”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种种理由迫使农民把土地流转交给“公司大户”、“纳税大户”。农业变成了没有农民的农业、农村变成了没有农民的农村。这种严重违背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做法,严重危害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和归属感。农民失去土地自然也就失去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还把农村当做家乡吗?乡村振兴就更谈不上了。而在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人为地推高了地租,增加了农业经营风险,也伤害了农业“大户”。如果政府后续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跟不上,农业“大户”的资金就难以为继,到头来流出去的土地就会荒芜。另外,通过土地流转是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减少一家一户散乱、低产、低效的问题。但是,这种歪曲“规模”经营本意,实际上收获的是规模风险,规模越大危害就越大。还有的夺得土地使用权后,千方百计地改变耕地用途,变务农为务工经商等等,这种有违国家农业耕地红线的做法就更不可容忍了。

因此,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在短期内让大量的农民退出农业,去实现土地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

农业经营的家庭方式近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奠定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基础。如果说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成为中国农业快速发展40年的原动力,那么,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再延长30年不变,就为新时代中国农业腾飞插上了美丽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小岗村时强调,进入新时代后的乡村振兴,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离以后,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当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大部分是年纪在五六十岁之间的人,其中还有一些老人和小孩,他们不便外出打工,收入来源就靠种地和打零工。有他们在家乡,农民工的乡愁就不会断开,土地就不会流转出去。另外,农民究竟是进城务工还是回家种地,往往是根据当年外出务工的情况来决定的。如果外出挣得钱多,就把土地流转出去;如果外出务工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收入不高,还会选择回家种地。但是钱挣多了农民工也会有梦想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在杭州送外卖十多年积累了一些财富,他就打算明年回湖南邵阳老家办个家庭养殖场。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工”、“农业工”随时都可能转换。有这样不确定的土地变动因素存在,怎么能吸引大规模土地流转呢?大规模土地流转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周期长。对于短期流转的土地往往只能种植一些一年生的、经济效益偏低的农作物,很难做长期投资,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增值也是相当不利的。而大规模流转土地是为了规模效益,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成本越来越高。如中原地区平均一亩地在八百元以上,加上人力成本和投入成本也在提高,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已经超出了投资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另外,政府补贴呀、农村金融呀、政策性保险呀等,这些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上,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者价格大幅波动,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当前,在我国的几大粮食主产区,比如安徽、河南等,都出现了种粮大户毁约弃耕的现象。

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到来应在全面建成小康以后

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土地又是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资源,所以怎样利用好发挥好土地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中的一环。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从过去8亿人“不温饱”,到如今14亿人“尽小康”,农业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转型升级。农业要兴旺就要优化产业结构,搞活土地家庭经营。土地经营活,农村才能富,小康才能成。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助力农民增收。所以,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土地流转不是关键,而农业转型升级、搞活土地经营才是根本所在。

搞活土地经营不是让农民放弃土地。目前我国农村改革试点的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就是为今后农业现代化做有益探索,这种退出政策是很谨慎的(地方政府不要冒进)。当前只针对已在城镇安家并且有稳定工作收入的自愿退出的农民开放,因为万一退出的农民“进城失败”,没有了农村这条后路,该怎么生存?国家也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的。

纵观国际农业发展变化的过程。还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老龄农民的安置问题。欧洲法国在上个世纪中叶为了鼓励老人出让土地,设立了调整农业结构社会行动基金,对退出土地经营65岁以上老人平均每人每年补助1500法郎。后来法国又设置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专门收购那些缺乏活力的小农户土地,经整治后转卖给那些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帮助扩大经营规模。我国农业还处在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还有4000多万农民等着脱贫致富。就是已经脱贫了实现小康的大多数农民家庭放弃土地进城当居民,也需要政府拿出大量资金安抚农民养老问题,农村旧村改造、完善配套设施等,政府现在能拿出这么多资金吗?因此,必须清楚乡村振兴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才能振兴乡村,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美丽化。

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城镇化率超过50%,将会进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我国大多数地区城镇化率超过了50%,重塑城乡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城乡发展参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