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建青:放大测度空间 统筹城乡一体化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作者:王建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4 录入:吴玲香 ]

在不同测度空间、以新解构思维,对农业农村进行观察与认识,考量的着力点儿不同,应加以区分。

对农业农村不同视野下的认识:在农村“微观层面”视角,包括土壤结构退化后的整治,农田的水利、电力、路网、仓储、田间路、行道树、田间污染物收储等公共性末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建设,在农村农民的交通、通讯、娱乐、养老、小诊所、农民职业教育等设施建设,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的建设,农村小微企业的环境治理及生存问题,农民的组织化建设问题,农技推广问题等;在城乡、区域“局域层面”视角,包括城市与农村的产业价值链分工问题,分工造成产业单一风险化解、保险、逆向补偿制度建设,城乡环境维护补偿问题,城乡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城乡有型市场、电商梯度建设问题,城乡人口流动中的中转、辅导、培训问题,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援助问题等;全国“宏观层面”视角,包括普适性制度供给,土地产权衍生品创新制度,财政助力,普惠性金融政策,农业农村风险投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企业产业孵化器制度,价格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智库建设等;国际更大测度空间观察,包括国际大农业合作,农业金融国际合作,农业对外承包,农业技术跨境输出入,农业品贸易谈判,贸易规则制定输出,农产品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的合理设定等。

在这种结构化思维下,推动乡村振兴,更易取得实效。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会发生人口的聚集。这是一个经济规律,不以产业政策的导向而发生根本改变。目前,我国仍处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一趋势,是呈现中心化聚集特征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会改变传传统城市化、工业化为依托的产业分布样式,产生整个经济的“去中心化”效应。在这两个效应的对冲与融合下,使得乡村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乡村与城市表现为“融合的、互通的、集群化的”,乡村振兴的战略必须适应这种规律性变化。

在这一大的格局下,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视野、新路径、新动力,农村村落布局形态和农业经济业态都由此发生重大变化,“三农”的服务化随之出现,使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进入农村,在互联网、物联网的支撑下、调整下,从事具有分布式特征生产活动,包括:依托乡土要素的食品加工、特色生产,发挥乡土优势的休闲旅游、农业文化旅游,土地三权分置流转下的规模化大农业生产以及技术性农业生产、设备维护等。

在乡村振兴成为一种共识并实化为产业政策的情况下,政策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贴近性,一定要引起各个层面的注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一个时期的大趋势,同时,“三农”投资人、小众化特定人口、大众化城市旅游人口向农村流动也会持续进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与从城市向农村流动,会双向进行。

转移农业人口,是多赢的。一方面,既为工业、服务业提供新劳动力,又为转移农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降低农业承载农民就业的压力,减少农民在农业上的无效率就业,促进专业、技术农业工人队伍的形成,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根据“三农”发展中的特点和规律,预先科学规划,进行适应性建设,确保真正完成乡村振兴这一重大进程,通过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双向选择双向流动,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趋协调、比例更趋合理,推动我国经济体的进一步现代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联宇集团公司)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