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农业规模经营户遇到了种地新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与传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了脱节。
种地大户产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服务于种植大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跟进速度比较慢。现在不少农业规模经营户遇到了种地新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与传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了脱节。在传统的体系中出现的种地大户,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学会怎么做种地大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从“大户不赚钱”现象谈农业社会化服务
长期以来,不少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包含农化服务(农技、农艺和农资等)和农机服务(耕种、植保、灌溉、运输、收储、烘干等),相对来说起步较早,发展稍微好一些,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新型农业主体所需要的农经服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发育极其不足,也未引起足够重视。
农化服务:土地规模化后的必然选择
如今种地大户来了,伴随着规模农业的兴起,种地大户的赚钱问题,不仅是农民的问题,也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问题,这其实给农资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了机会,谁能提供服务让他们赚钱,谁就能够在种田大户时代获得领先优势。
化肥企业也好,经销商也好,你的农化服务做的越好,你的客户也就越多,产品将会卖的越好,如果你在做农化服务,建议往这三个方向走:
由“产品宣传”到“重农化服务”
作为新时期农业的代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追求的不仅是高产,还要达到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肥料企业要满足这些要求,显然单一的产品是做不到的,必须有专业的农业技术做保障,故而对农化服务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正是源于规模农业的发展,农资企业间的竞争将由单纯的产品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企业间比拼的除了产品、技术,还有服务水平。
由“指导型”服务向“跟踪型”服务
土地分散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限制了农化服务的全面开展。应该说,目前肥料企业的农化服务工作还主要以科技讲座、测土配方、现场技术咨询为主,没有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对农民实施跟踪服务,最多只能针对示范田和部分种植大户进行指导。
而随着土地集中和种植大户涌现,农化服务的对象大大缩减,企业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加大对终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力度,全程跟踪开展配方施肥、新技术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使农资产品与农化服务在销售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由“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技术”服务
当然,具体的农化服务自身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推广、种植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预防和生产自救等”。但是,生产企业在农村开展全面综合性的服务,受到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土地过于分散、作物种类多样等诸多限制,因而只能开展应急、单一的农化服务。
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以后,以上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规模化种植后,作物种植和管理处于同一水平,企业开展农化服务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同时还可以对合作社技术骨干、家庭农场主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农技培训,提升他们的农技水平,使得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农化服务体系中来。
再者,种地大户们,往往由于管理经验缺失、资金的短缺,会一定程度影响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容易形成欠款,针对这点,有实力的农化企业或者经销商,牵头组织大户对接第三方加工回收企业,提供销售服务,更能俘获大户的“芳心”。
农机服务: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有力支撑
而在社会化服务中的农机服务这一块,最主要的矛盾是面临着“小农不想用、大户不够用”、“用不起使用率低不好使”的问题。散户或者中小型大户种地分散、规模小,对社会化服务需求不多;而对不少专业大户而言,现有社会化服务发展又尚处起步阶段,服务组织少、水平低、项目单一,有时“花钱也难买服务”。
一家一户种地或小规模(没有具体数据,暂定五百亩以下)购买社会化服务不划算,这是影响散户需求的重要原因。不少农民还是习惯自给自足的传统耕作方式,以机耕、机收、机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有效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提高种地效益,但社会化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对农民“节支增收”作用有限。
对于面积更大的种地户,这种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具体表现在服务不专业、形不成规模、成本也高,使不少种粮大户不得不在生产各环节“自操自办”,费心费力同时效率也不高。要提高种粮效率,必须靠机械化,农业生产就是抢天时,不少农机具主要是在农忙时的两三个月使用,其他时候都是闲置的,风吹日晒,折旧得厉害,用不了三四年就要换新的,但在目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
目前大田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算是最高的,统一机耕、机收,机械化服务还能说的过去之外,统一施肥、植保其次,灌溉和晾晒烘干就成了老大难,这方面的服务需求更迫切。为了找到合适的农业机械,小编也常常参加各种农机会展,农机观摩,对于价格高昂的大型农机,无人机植保、、高地隙自走式打药机、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烘干塔,也是望而却步,同时也担心其实用性上。这种过高的固定投入,相当一部分种地大户或者社会化服务提供方都是负担不起的,使用效率也太低,购买不了,对于这种寻求一些新的合作方式,比如租赁或者分期付款也是可以考虑。
在社会化服务组织方推广服务的具体形式上,也可以通过合作、参股等方式,与规模农户之间形成利益联结关系,通过利益捆绑,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达到共赢目的。
农经服务:创新体制的深度探索
中国农民与西方国家的农民不同,中国农民受几千年封建产物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摆脱旧的农业生产体制、无法摆脱旧的农业生产工具、仍以封建的老农民的思维方式来经营农业。
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形成,经过这几年规模农业洗礼打磨,已经开始摸索出来如何种好地了,但不能简单地满足这点,我们还缺少经营农场的整体思路。这一点与我们起步晚,同时这方面人才匮乏缺失关系很大,自然这一块的社会化服务也不多成熟。在我们模式这几年,也有点收获,不过做的还不好,还需要大家一起用实际行动探索。
第一,转变经营方式。农民如果还按照以往的经营模式,“勤劳”未必能致富,不如不种。现在农民要想赚钱就需要转变经营方式,尽量抱团,直接对应厂家以及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
第二,多结构发展。将单一靠种植生产销售农产品,向深加工、无公害绿色有机上发展靠拢,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也要依靠新的传播工具,如互联网,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调增种植结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建议种植太多品类,三四个就够了。
第三,要有优势资源。与一些靠谱的机构合作,能够运作一两个有品种优势的产品,并且相对控制种苗,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常备无患。后期开拓出市场后,还能赚取一部分种苗上的利润,形成种苗和品牌两头控制。农业很是讲究区域,不用贪大,做好一个地域,拥有足够吸引人的优势,剩下的做好细节了。
第四,更要懂得经营。通过种地一定能脱贫致富,但是必须要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一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规划运营种植,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将土地集中起来,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种地,完善种植全程各个环节体系;三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是农业致富的有效手段。
种地大户不赚钱,正在倒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和升级。最后,对于种植大户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种这大片土地和怎样把地种好,要想牢牢地抓住种地大户,就必须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种地能种地能挣到钱,如何帮助他们增产增收,如何提供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如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而在大户如何挣到钱,似乎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者也很难搞明白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种地大户需要坚持和积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投入去做“种地”这件事,不断摸索、尝试和积累,效果也并一定会立刻显现,甚至要走一些弯路。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服务到位之日,正是种地大户挣钱的时候,也是我国农业腾飞之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资与市场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