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福平: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作者:何福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29 录入:王惠敏 ]

看了今年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决心更坚定,方向更明确,思路更科学,路径更清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直面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加凸显。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部署,强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农业梦”,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梦”,更是广大农民的“梦”。

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农业没有奔头,让我们无法实现农村振兴农民富裕的“‘三农’梦”。农业产业与人的生产生活最为紧密,如果农业没有奔头,有谁愿意当农民,有多少人自愿留在就业无出路、发展无前景的贫穷落后的农村!失去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又怎么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抓住了实现“‘三农’梦”的核心,是实现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前提和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农业呈现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福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1元,比上年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仍然较大,但差距是在缩小的。必须清醒看到,目前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够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农业发展越来越没有奔头。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说出来更要靠干出来。福建倚山滨海,山海资源丰富,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要按照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握总要求,走好特色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加快推进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全产业链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 现代农业”,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当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近年来福建农业领域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40%以上,要在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的同时改善农业投入结构,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农民和工商业资本投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农业,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加快建成一支50万人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要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土地权属的确定与调整问题,在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上要对现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将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延包政策落实的各种因素,从理论、实践和政策层面坚持处理好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和保护农民财产权益的关系,处理好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和小农户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民增收的关系。

2017年,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但要夯实“产业扶贫”这个基础,有效防范“返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