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龙头企业是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强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和主抓手。益阳市政协调研组调研发现,近年来,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虽实现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要素保障难点堵点多等问题。通过与域外龙头企业发展对比、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调研组提出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需产业思路再优化,构建发展新格局;优势产业再集聚,锻造发展新链条;组织协同再深化,创建发展新机制;品牌运营再加力,塑造发展新形象;要素保障再升级,汇聚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龙头企业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益阳
农业强必须产业强,产业强必须企业强。益阳市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市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大任务,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是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定位,形成乡村振兴新优势、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标准“山乡巨变”的重要举措。益阳市政协聚焦“壮大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成立专题调研组,市县联动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8个县市区,走访了41家企业和部分镇村,赴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南阳市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对比调研,召开22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带动主体。近年来,益阳市发展和培育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与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
(一)龙头企业发展来势较好
到2022年底,全市共有龙头企业332家,其中国家级8家,全省占比10%,排名第3位,有一家上市企业克明面业;省级75家(含1家省直),全省占比7.4%,排名第7位;市级249家,县区级26家,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市州排名相对靠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44.02亿元,主营收入1676亿元,年缴纳税收6.7亿元。2022年益阳市农产品出口28611.2万元,同比增长2.11%。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1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在全省占比超过10%。其中459家正常生产企业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为32%,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75%。南县获批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赫山区获批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益阳市获2023年国务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督查激励。
(二)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全市龙头企业按行业分类,数量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黑茶、稻虾、蔬菜、水产、笋竹和休闲食品(见表1),与益阳市粮食、茶叶、竹木、蔬菜和水产等农业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六大产业综合产值从2019年90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368.48亿元,年均增长14.82%,高于GDP年均增速,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2022年全市农产品出口28611.2万元,同比增长2.11%。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109个,农业产业强镇14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10个。有沅江食品工业园、资阳区食品加工园,红联农贸大市场、兰溪米市、黑茶市场、南县洞庭虾市等专业市场,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安化、南县出台了一系列奖扶黑茶、稻虾产业发展政策,黑茶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南县稻虾来势趋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助推了全市“一县一特”乡村产业格局的形成。
表1 益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情况(按行业)
(三)联农带农成效不断增强
近年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逐渐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全省推广。2022年,全市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到 2.47万人、支付工资10.28亿元、带动农户35.43万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2019年的6家,发展到2022年的71家,其中省级40家。组建了五大现代农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已形成一定规模,粮食、茶叶类龙头企业本地联农带农成效较为明显,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
(四)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夯实
近年来,益阳市聚焦土地、资金、平台、人才等产业要素,给予农业产业发展全方位保障,为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了基础。去年以来,全市共获批农村产业项目用地55宗,总面积48公顷,备案设施农业用地11775宗,总面积1528.6公顷。2022年市财政对龙头企业奖励资金740万元,投入乡村振兴财政资金7.4亿元。截至2023年3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074.6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7.33%,同比增长20.44%;辖内银行机构相继推出“乡村振兴共享贷”“种植e贷”“粮食贷”“稻虾贷”等56种涉农信贷产品,专利质押融资1879.63万元,农业保险品种达30个。2022年市本级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在500万以上的电商企业近100家,网络零售额22.65亿元。诚邀刘仲华、柏连阳、刘少军等院士助力黑茶、水稻、水产等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金犁项目,吸引一批城市“乡创客”回乡创业。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益阳作为农业大市,优势明显,但对标农业强市目标和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要求,农业大而不强,短板在龙头企业,差距在乡村产业。
(一)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益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整体实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缺少“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产品缺少竞争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2022年,全市33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9家,过亿元企业5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过100亿元的仅1家,只有1家上市公司。克明面业、口味王槟榔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但与本地主导农业产业的关联度甚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02亿元,户均1326万元,低于市级龙头企业认定的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标准。市级龙头企业占比77.4%,省级以上占比为22.6%,市级占比偏大。二是品牌运营管理不力。2022年,益阳市地标使用企业数位列全省第一,但仅有安化黑茶品牌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南县稻虾米品牌来势趋好。其他如鱼类休闲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虽来势喜人,但企业品牌运营大多单打独斗、各自为营。从龙头企业数量最多的赫山区来看,区内粮食加工企业多,各种品牌不少,但叫得响的品牌屈指可数。即使“大通湖大闸蟹”这样在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也没有发挥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最佳带动作用,大量外地蟹利用该品牌影响力实现盈利。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不够。农业科技创新是益阳市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2022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1%,低于全省62.4%的平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社会投入少,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市级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初加工层面,科技创新层次低。种业创新滞后,缺乏自有专用品种。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产业链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生产综合能力和产业韧性。四是管理水平不高。市级龙头企业大都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企业主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发展后劲不足。省级龙头企业口口香、粒粒晶、和平水产、锦大水产因经营不善,先后破产。
(二)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企业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产品损耗,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尽管益阳市农业产业链建设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2022年全市种养业仅粮食、茶叶、畜牧产值过百亿元,其他如笋竹、蔬菜、水产等产值低。林业面积有900万亩,产值只有19.2亿元;蔬菜种植面积201.8万亩,产量497.76万吨,产值仅6亿元。一些特色产业特而不大、特而不强、特而不优,尚未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链条不全。以安化黑茶为例,产业链上游缺茶叶生产机械设备、新品研发企业等,下游缺包装设计制作、茶饮料、生物制剂等深加工企业。粮食产业链中稻米加工同质化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如饮品、佐餐食品企业少,生产环节的小型农机没有有效布局。国家级龙头企业味芝元反映,本地缺乏专业化的鱼类交易市场,农户送来企业的鱼都是混着卖,而企业需要的只有白鲢,无法收购,出现了被迫从常德交易市场采购沅江、大通湖鱼的窘境。三是农产品转化率低。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为2﹕1,农产品转化率只有51%,相比全国农产品转化率的67.5%有差距,与国家要求的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值比2.8﹕1、农产品转化率8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层次较低,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质量不优。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保留农户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益阳市龙头企业借助利益关联联结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当中的不同经营主体与环节,形成丰富多样、规模和功能各异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产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产业发展不聚焦。从产业集群发展来看,全市粮食类龙头企业98家,占比30.4%,但产业发展缺乏统筹,县市区之间缺乏协同,上中下游缺乏分工,南县、赫山、沅江、大通湖、资阳都在经营自己的大米品牌,同质化竞争大。从产业发展思路来看,2023年市级层面提出壮大“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市区都提出了各自发展思路,赫山区“一主五特”、资阳区“六个一”、安化“一特两辅”、桃江县“一特两辅多元化”、沅江市“四水农业、两芦优势”、南县“四大金字招牌”、大通湖“两大两小”,市县同频不共振。二是经营主体链接不紧密。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涉及多元主体,价值追求、利益诉求不同,主体之间难以达成有效稳定的利益链接,乡村产业难以成为本地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利益链接松散,缺少有效的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五大现代农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乡村中介,流通组织少,“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分红”的利益链接模式推广不够,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难。三是市场化引领不够。全市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对乡村产业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买方与卖方信息不对称,专业化市场引领带动能力较弱,本地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如益阳青松皮蛋,由于本地生产的鸭蛋蛋壳太薄,与企业需求不符,企业本地产品使用率不到20%;桃江竹加工企业因本地竹子年份、密度、厚度等达不到企业要求,50%原材料来自江西、福建等省,本地竹材利用率仅20%—25%,竹笋利用占比不到40%;辣妹子的辣椒酱原料多从外地购入;世林食品的蔬菜大部分来自东北;味芝元使用的鱼类只有一半左右来自本地,鸡、鸭等禽类产品大都来自山东。另外,即使乡村产业振兴中扶持的一些蔬菜产业,也难以找到好的销路。
(四)要素保障难点堵点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益阳市龙头企业发展面临要素保障困境,尚未形成资金、土地、人才的良性循环。一是融资约束。至2023年3月末,全市332家龙头企业有贷户数175家,有贷率为52.71%,贷款门槛高。主要涉农担保机构仅2家,担保能力与旺盛的融资需求不相匹配,难以有效分担信贷风险,全市仅有沅江设立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风险基金,但也只发放了1笔950万元贷款。企业还反映,政策存在区域差异,有的政策在县市区适用,到了益阳市里就不灵了。二是用地约束。乡村干部和企业反映,产业发展土地、设施农业用地困难。而县市区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则反映,正在进行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预留了10%的产业发展土地。规划编制落地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还有部分企业反映土地权证办理缓慢等问题。三是人才约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基层农技人员、乡村职业经纪人等方面人才队伍缺失,成为制约企业和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益阳要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特色,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带动联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山乡巨变新农村。
(一)产业思路再优化,构建发展新格局
益阳作为农业大市,在保障供给的基础上,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优势,是强市建设的必然选择。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131千亿级产业”工程,2022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发展“十大”优势特色全产业链,2023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八大”优势产业集群。建议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一是构建“4+N”产业发展新格局。聚焦粮食、茶叶、水产和笋竹四大主导产业。益阳市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拥有洞庭粮仓、淡水鱼都、黑茶之乡、楠竹之乡金字招牌,这是最重要的产业资源。黑茶基础较好;粮食规模最大且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水产与近年来益阳市异军突起的休闲食品业关联度高;笋竹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四个产业2022年综合产值达到1076.8亿元,并且兼顾了山丘区和湖区的资源优势,可作为优势主导产业,从市级层面上集中力量重点支持,真正把这四个产业做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N个特色产业。各县市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土”“特”资源为抓手,在服从全市四个主导产业布局的同时,发展畜禽、蔬菜、油菜、油茶、水果、中药材等“一县一特”产业,形成全市乡村产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二是突出集群发展新思维。以产业集群的思维抓实产业发展,锚定4大优势主导产业,摸清各产业发展家底,打破县市区之间的利益藩篱,进行资源、资产和资金的整合,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统一的发展规划,持续聚焦,一张蓝图干到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业态丰满、结构优化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优势产业再集聚,锻造发展新链条
2023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以龙头企业培育、招引为重点,带动一批产、加、销、研配套企业,多措并举,强链、延链、补链。一是做大龙头企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企业自愿原则,围绕4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引进并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融入长株潭都市区、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带动“益”品出湘、“益”品出国,促进对外开放。出台激励措施,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经营、组建农业产业集团等多种方式,做强存量。同时,重点引进行业头部企业、核心龙头企业,做大增量。把重点龙头企业纳入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通过 5至8年努力,力争各主导产业都能培育1至2家上市公司。以龙头企业带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全产业链升级。二是做全产业链条。认真研究产业链条,梳理产业链现状,建立产业链发展目录清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链条拉长、补齐、做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从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和服务九个环节出发,纵向完善拉长自身产业链,横向融合培育新业态。力争国家级龙头企业有3家上下游企业、省级龙头企业有2家上下游企业、市级龙头企业有1家上下游企业。将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强化现有食品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载体功能,建设几个农产品深加工集中区。三是做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化市场联农带农组织功能,发挥好红联市场、黑茶市场、南县洞庭虾市在大宗农产品流通和专业化市场方面的带动作用,重振兰溪米市,建设特色产业区域集散中心。整合线上线下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全链条权威的信息监测、预测预警和发布平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四是做优特色基地。以一县一特、产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一村一品示范镇为抓手,抓好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形成各自农业特色,将乡村打造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和原料基地。五是做足融合发展。发挥乡村独特优势,开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积极塑造农旅景观,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观光体验游等。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培养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组织协同再深化,创建发展新机制
以产业链为核心,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汇聚发展合力,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是当前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加大政府引导力度。明确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首要在于抓产业振兴,将产业振兴的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营造大抓产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借鉴黑茶产业发展和湖北襄阳的经验,尽快研究制定符合益阳市实际的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优势特色产业“链长”领导协调和“链主”企业领航两项机制,强化“链长”和责任担当,推进“八个一”工作机制和“部门分工协作、属地主体责任、重大项目服务、问题解决办理、工作调度督导”五项管理运行制度,提升“链主”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把“链长”制做实做细。二是建立龙头企业帮扶机制。总结推广安化黑茶、南县稻虾和一些好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和做法,用身边典型示范带动。组织动员龙头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帮扶,“百企联百村”,把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帮扶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龙头企业监测评估、项目扶持的必备内容,对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奖励,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本地或重点帮扶村建立优质生产基地,更多采用“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分红”等帮扶产业振兴新模式。三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民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要研究制定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全工作引导机制,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竞相发展、规范有序运行。四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支持五大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发挥产业资源多、市场信息广、平台丰富的优势,发挥好中介组织作用,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活动,分行业定期召开龙头企业与特色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会,加强市场、供需信息交流,扩大合作规模,打通农产品到餐桌,到加工、到流通领域的渠道。
(四)品牌运营再加力,塑造发展新形象
品牌强农是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产业质量、效率变革的重要抓手。要发挥益阳市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优势,统筹全局,系统谋划,下好下活“益”字号农产品这盘棋。一是加大区域品牌塑造。全面梳理全市农业产业方面的各类品牌,建立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坚决破除县市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创建以“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重点打造4大主导产业“益”字号区域公共品牌,以区域公共品牌擦亮益阳农业产业的底色,叫响益阳农业产业的特色和亮色,塑造产业发展新形象。根据产业发展和品牌运营实际,建议把安化黑茶、桃江笋竹和南县稻虾米作为市级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水产也要尽快谋划设立市级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品牌运行管理,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协会运营”原则,鼓励更多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使用区域公共品牌,聚力提升“益”字号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以区域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形成“品牌+产业龙头+专业市场(平台支撑)+优质基地+农旅文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品牌质的跃升。二是坚持标准引领。建立农产品品牌标准体系,按照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分类别分步骤实施。推进学标贯标用标,以标准引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制定品牌地方标准,引导行业协会建立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要特别关注粮食产业品牌运营和标准引领问题,从市级层面进行统筹谋划、科学论证,努力破解龙头企业多、产业效益低、粮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逐步将南县稻虾米现有的80多项标准先在湖区进行推广。笋竹、水产甚至松花皮蛋都应注重用标准来引领种养生产。三是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新媒体、电商平台、召开产业发展大会、发布品牌价值、举办展览(销)会、积极参与国内外会展、企业营销推广活动等诸多形式,拓展品牌宣介推广渠道,挖掘品牌文化底蕴,推播品牌文化、讲好产品故事,实现“文”以载“道”的融合传播。
(五)要素保障再升级,汇聚发展新动能
用足用活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提升产业支持政策效力。一是升级土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用好用活省级每年单列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推进的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中,尽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落实、落细乡村产业、设施农业用地需求,避免规划的地块用不了、用不好。产业强镇预留产业园区,避免将来无地可用。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农业综合改革的重点,盘活土地资源,努力探索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财产权益的新路子。二是升级资金保障。建立“三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结合益阳市财力实际,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除惠农、项目之外的其他公共性涉农资金,全市产业发展资金切块安排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市本级和县市区都设立不少于5000万元的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发展基金,集中财力、握紧拳头支持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债券用于支持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由市金融办牵头,全面梳理金融机构现有涉农金融政策和产品,制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政策,开发金融产品,大力推广“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无还本续贷”等信贷产品,缓解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错配矛盾,降低担保费用。鼓励将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土地经营权、农机具、存量产品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进一步降低授信、担保门槛,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升级科技支撑。对现有分散在龙头企业中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集合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高校院所、创新中心等科创资源,在种业创新、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全产业链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着力。加强益阳市农科院建设,以农科院为载体,产学研结合,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委员会,组建一条产业链一个专业团队指导的“链创”协同攻关机制。四是升级人才保障。企业强,企业家必须强。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家和农业产业化创业者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最活跃、最中坚的力量,须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从政治上关怀、能力上培养、发展上服务,坚定其发展的信心,营造尊重农民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氛围。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参加,定期组织召开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家座谈会,定期组织高标准、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其现代经营理念,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联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培育扶持范围,遴选建立乡村产业人才资源库,培育一批农民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种养能手、农产品经纪人、网红主播等,鼓励支持企业家、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在乡村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1版。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2年第3期。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1年第11期。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湖南日报》,2023年2月28日第1版。
陈文胜:《中国农业何以强》,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
陈文胜:《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5月13日,
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求是》2017年第03期。
姜惠宸、姜长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经济纵横》2021年第4期。
张延龙等:《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8期。
(调研组主要成员:谢梅成,益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分管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雷越毅,益阳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负责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全面工作。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