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红宇等:农业产业安全与金融支撑 ​

[ 作者:张红宇 易小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1-28 录入:曹倩 ]

摘要:[目的]新冠疫情下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金融支撑对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安全值得研究探讨。[方法]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方针,运用逻辑推理与规范分析等方法阐明新阶段农业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提出农业产业安全需要在3个方面做足文章,同时,根据金融支撑的特征,提出金融支撑需要聚焦4个方面。[结果]农业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二是应对国际复杂多变形势,打好持久战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安全需要突出粮食总量安全、突出生猪产能恢复提升、突出富民乡村产业。金融支撑需要聚焦产业、突出主体、优化环境、防范风险。[结论]新阶段和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安全重要性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如何支撑产业发展、支撑主体需求:一方面促使金融与财政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有机结合,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要善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掌控服务产业、服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预防风险发生、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减少风险损失。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永恒的基础,金融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形势在变,环境在变,不同产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在变[1]。坚守底线思维,应对复杂局面,决定了农业产业安全的优先序,也决定了支撑农业产业安全,强调了最重要政策工具选择的极端重要性,在此方面金融支撑大有可为。对此,文章有一些基本看法。

1.新阶段农业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一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形势一直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六稳”到“六保”再到提出要形成“双循环”格局,特别是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稳定不确定性时常发生,面临的问题是中长期的,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社会经济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我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有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为危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2]。2020年9月1日中央深改委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要求,凸显了应对新阶段形势变化的辩证思维,凸显了新阶段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必要性和现实性。换言之,在发展新阶段,要求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强调农业产业安全极端重要性[3],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业产业安全是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更是谋划十四五时期的起步之年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之年。做好自己的事,发展很重要,但生存更重要,生存的前提是有饭吃,能吃得饱。因此,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是重中之重,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更是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1.2 农业产业安全是应对国际复杂多变形势,打好持久战的重要基础

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产的粮食[4]。粮猪安天下,这是最大的底气。只要能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任何风吹浪打都可以应对自如,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基础。因此,抓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不能仅从经济上看,要从政治上看,不能仅从经济上算利益得失,而应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增信心,夯底气,把方向[5,6]。

2.农业产业安全要抓重中之重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以国内为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7]。事实上,无论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抑或是2020年“两会”有关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都反复强调农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将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农业产业安全要在3方面做足文章。

2.1 突出粮食总量安全的重要意义

吃好吃安全的前提是吃饱,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基础牢固,粮食总量是保生存、保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按中央要求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突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在稳定耕地数量、扩大播种面积、增强产出能力上下功夫,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提升上做文章,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方面多花钱。

2.2 突出生猪产能恢复提升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粮食特别是小麦、水稻在解决中国人吃饱饭方面意义重大的话,那么猪肉在解决中国人吃好方面的功能和可获得性是其他农产品难以替代的,所谓粮猪安天下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要高度重视2019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供给减少对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的影响,最大限度按中央要求恢复生猪产能,保障猪肉供给[8]。生猪产能区别于粮食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努力、靠面积、靠科技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发展趋向看,现代化的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生猪生产要靠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绿色化、健康化、数字化经营方式,这不仅是保总量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要好好研究总结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生猪生产方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生猪生产的模式和样板。

2.3 突出富民乡村产业对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重视粮猪产业是满足14亿人口的食物安全需求,不受制于人的保障,那么,保障农业从业人员充分就业、收入稳定增长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的前提。事实上,将农业产业拓展到乡村产业范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富民乡村产业可以有所作为。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在粮食管吃饱、猪肉管吃好的基础上,管城乡居民吃出多元化、差异化来,也可以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使农民在农业内部有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以及二、三产业带来的更多收入,这对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现代农业道路选择具有特殊意义。

总之,保粮食总量安全,解决吃饱。保生猪产业安全,解决吃好。保富民乡村产业,解决吃出多样化和农民就业增收意义重大。对此,认识必须清楚。

3.保产业安全需要金融支撑

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大家认识都非常清楚。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国家已构建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财政金融信贷在内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促进农业产业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但相对于其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金融支撑的能量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当然,关于农村金融大家可以讨论的话题很多,单从金融需求来讲,如何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从金融供给来看,如何解决“不愿贷”“不敢贷”问题[9],就可以引发诸多的讨论,但是,金融如何支撑产业发展,支撑主体需求,在新阶段和新形势下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有4个主题词十分关键,即金融支撑要聚焦产业、突出主体、优化环境、防范风险。

3.1 聚焦产业

保障产业安全是当前三农工作重中之重。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针对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着眼点。一是粮食要保总量稳定增长。保总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由此决定政策取向更多地带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国家投资是重点,特别是基础设施,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作用不可替代。从粮食的产业特征以及从经营制度看,规模化经营是方向,金融怎样支撑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如何有效获取信贷支持等金融产品创新需要好好研究。二是生猪要保产能恢复。对希望、温氏、正大这样的大型企业获得足够多的金融支持问题不大。对大量中小型养殖企业,饲料购置、防污设施建设等经营行为,相对于普通农户或养殖户,需要贷款相对数额大,还款期相对较长[10],金融能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专项贷款,包括探索专用设施、场地抵押、活体抵押,解决长期贷款难、无抵押难问题有大文章可做。三是富民乡村产业要保农民就业增收。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但共同点是需要服务的产业多,业态多,就需要研究在新形势下,怎样提供多元化金融信贷产品有利于从业者选择。这些年各地在这方面有不少探索,效果都很好,种菜有种菜的贷款,种茶有种茶的贷款。支持种植业的信贷产品不少,支持畜禽产业的探索也很多。总之,要丰富金融供给的产品创新。同时,可把贷款支持与扶贫政策、增收政策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增强支持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保资金安全。

3.2 突出主体

金融支持要面向千家万户普通农户,实施普惠金融[11],同时,更应扶持在保障农业产业安全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2],现阶段我国有100万家庭农场,220万家农民合作社,近40万家各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近10万家规模不一的农业企业。这些新型主体,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担负着为小农与现代农业对接的中介服务作用。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定位不一,功能不一,但对信贷都表现出与普通小农户的明显区别,信贷需求长期化、大额化、多元化。这几年农业农村部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农业企业获得专项再贷款800多亿元,近4万家中小微农业企业享受支农支小信贷优惠政策,授信总额1 800多亿元。

3.3 优化环境

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看,实现金融供需平衡,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13],有的问题甚至积弊多年,需要下决心解决好。为此,要加快制定涉及农村金融的立法进程。同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以强势农业形象增强金融部门投资农业信心。构建遵法、守信的社会环境和行为规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环境。支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大胆探索“金融+保险”“金融+互联网”“金融+N”等多种工具组合方式以及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主体的信贷模式,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保障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发展。

3.4 防范风险

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农业产业安全,风险防控很重要。农业由于其天然的弱势产业特征,极易遭受自然、疫病风险,这些年遭遇社会风险、政策风险也不鲜见[1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于公共卫生领域,但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全社会关注,从而深刻表明风险有不确定性、传导性和灾难性,需要通过保险、期货、担保等风险管控工具予以化解[15]。此外,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如何防控金融风险发展,除了借助传统的避险规则外,也有金融风险的防控问题,需要借助现代金融科技[16],一方面促使金融与财政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有机结合,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要善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掌控服务产业、服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预防风险发生、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减少风险损失。数字技术是篇大文章,需要花大力气认真研究。


(作者张红宇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易小燕系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年第1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