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东亮:遵循20字总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作者:杨东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0 录入:王惠敏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20字”总要求为根本遵循,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根本。农村只有产业兴,才能人气旺,只有人气旺,才能活力足。振兴乡村,必须紧紧抓住振兴产业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围绕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旅游型、科研基地型、科普实践型、生态循环型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加工、仓储、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健全完善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关系,采取订单收购、最低价保护收购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入股方式,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搭建产业振兴载体。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各项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振兴乡村,生态宜居是基础。城乡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事关农民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不搞大拆大建,返璞归真,因地制宜,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构建平衡适宜的乡村建设空间体系。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以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和新能源光源为主,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形成自然美观绿色生态和节能环保亮化景观。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改路、改水、改厕、改暖、改房“五改”为重点补齐农村功能性缺陷,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建立卫生保洁制度,落实人员、经费、设施,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河道、水库等水体治理保护,清疏河道沟渠,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庄的污水处理问题。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打造树绿、花香的美丽乡村。有序推进农村人口集聚,遵循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坚持“规模化、组团式、生态化”原则,有序推进村庄撤并和空心村改造,集中建设农民安居区,促进土地、基础设施等的集约利用。

振兴乡村,乡风文明是关键。乡风之于乡村,就如同精气神之于人,是修于内的灵魂、形于外的气质。振兴乡村,不仅要让农民在物质上富裕起来了,还要让其在精神上丰富起来、素养上提升起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倡导契约精神、科学精神,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乡风正气,推广乡贤文化,用好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讲堂”、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公园和小广场、“身边好人”和“道德标兵”评选等,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道德氛围。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从转变群众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宣传教育、检查评比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农民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扶持民间文体社团和业余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乡村文物、历史建筑等古代文化遗存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振兴乡村,治理有效是保障。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振兴乡村,必须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路子,为追赶超越提供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要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深化“三基”工程,持续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好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推进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农村不良风气专项治理,整治农村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依法打击扰乱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合乡村需要的社会组织,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增强认同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振兴乡村,生活富裕是目标。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农民生活好了,干劲足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一片生机勃勃。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不断拓宽增收空间,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积极培育、大力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权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工作。鼓励农民创业,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帮助搭建平台,提供贷款扶持等方式支持农民创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不同模式,带动普通农民、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农业农村精准扶持力度,落实好各种惠农政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青岛大众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