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书琼:中国未来十年农业产业路在何方

[ 作者:冯书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6 录入:王惠敏 ]

——荷兰农业考察之行引发的深度思考

由“农资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荷兰现代农业前沿技术游学之旅”于2017年7月30日圆满结束。

这次考察走访了16家企业及种植基地和一所大学。于我所看到的荷兰农业, 主要分为分两大块:一是经济作物, 主要是茄果类蔬菜的玻璃温室种植;二是大田农业 (小麦、马铃薯、果树) 的露地有机种植模式。

此次考察, 不仅身临其境感受到荷兰农业全产业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水平, 也引发了自己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之路和商业模式的定位思考, 我们作为农业服务者的盈利模式的深刻思索。仅以此文作为抛砖引玉, 并不针对任何事, 主要想与广大农业从业者共同探索中国未来十年农业发展之路。

差距:中国的农业产业链整体落后三十年!

露天种植:人工vs设施

案例一:某柑橘基地种植管理户, 夫妻二人, 年龄47岁, 管理2700株2年生柑橘, 施一次肥料:先在株距之间开80cm×20cm×20-30cm施肥沟;把肥料领到地边;按8棵树一包洒在施肥沟里;再拌和土壤回填, 总的需花费40天-50天, 中间还要抽空打药抹芽等农事操作。肥料还没有施下去, 已经过了抽稍期!抽稍不齐的问题来了, 营养跟不上的问题来了。夫妻二人看上去瘦弱、像60岁以上的人, 在交流中他们坦言:“干不动了!”

案例二:某香蕉种植基地2500亩, 落差最大180多米, 上以色列耐特菲姆压力补偿滴灌系统后, 3个人, 两天完成全部肥料供给。单穗产量从原来的20-25公斤增加到50公斤以上, 少数达到100公斤, 肥料用量下降30%以上;人工成本下降更多。原来同样大的车, 每车要装1200-1300穗蕉, 现在只需要装700-800穗蕉, 这意味着香蕉内在的总固形物含量的提高了很多!Q感更好!

设施种植:技术vs观念

案例三:有朋友让我去看一个柑橘基地, 帮他看为什么种三年的树不长?问题所在:整个施肥系统是滴箭施肥, 可我看到的是:设计的滴箭半小时肥水量达到60升, 其实是小管出流了;土壤又为红砂壤, 有机质低、严重漏肥漏水, 3年生树, 根系只有20cm左右深, 株高80—100cm, 肥料全流失了, 树长不起来, 晚一年上果, 损失1000多万。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看了都为老板伤心!为中国农业严重缺乏技术服务而感到痛心!

我国设施农业大多采用进口或国产设施, 特别是滴灌系统, 在我国的普遍推广应用, 常见的滴灌方法是:冲管半小时、滴肥半小时、再冲管半小时!间隔7至10天一次;用肥量:3kg—5kg/次甚至8kg/次。但其实我们做的是Flooding With Drip System (用滴灌设备进行漫灌。关于水质、施肥次数, 没有概念;关于用量, 也是大概;设施上了, 大棚设施与温度、湿度、光照、甚至虫的防控、物联网设施不匹配;滴灌上了, 没有和做植物营养技术的对接, 配肥罐不匹配, 肥料不溶解, 也没有最大溶解度的概念;滴头、滴箭不匹配、水量不匹配……

案例四:施肥次数观念的对比

荷兰番茄种植, 每天施肥5—30次以上;在我所跑过的全资国外公司和少数国内高端种植公司, 每天的施肥次数达到几十次, 有的甚至达到90多次/天。以蓝莓为例, 同样在北京的超市我看到的125克/合, 国产某品牌大型基地价格为7.9元/合;国外公司在云南的基地种植的价格为48元/合, 亩产值可以达到30—40万元/亩, 还供不应求!产量、品质、经济价值相差5-10倍。

很多做设施农业的中国老板, 他们不缺资金, 有农业情结, 很想在农业上投入, 可是当他们已经投下去或者准备投入时, 最大的困惑是不赚钱!有想投入设施农业的老板问我:种什么才可以赚钱?怎么才可以降低设施投入?每平方米投入1000至3000元, 能收回吗?种出的东西卖给谁?价格波动那么大, 不亏死了?能少用肥吗?且不说中国的消费观念、产业链、技术的问题, 首先看我所接触某国外老板的思维:我投入这些能给我的种植带来什么?能为我从哪些方面提升我的品质、产量?降低多少人工成本?我能提前还是延后采收, 打上市时间差?当其他地方大量上市时, 能否不种了?基质本来可以用两年、几年, 我就用一年, 换!因为什么, 留给专业的人去思考!我国大多数老板的思维是:首先问的是价格多少?不是你能给我带来什么服务和价值。

智能化、自动化彩椒分选、包装

政府大量引进、投入大量资金的设施农业都闲置在那, 要么废弃, 要么没有种出东西来。问题在哪呢?我们引进的设备和“技术”, 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和理念, 只是硬件而已。其实, 智能化设施农业的核心是:作物管理、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监控管理。理解了每天的施肥次数, 设施农业就成功一半了。

与荷兰相比,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整整落后了三十年!

主要体现在:1.思想意识落后, 延续几十年的传统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 严重桎梏了我们的思想意识;2.专业技术水平差, 综合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3.产业链未形成良性循环, 各自为阵, 相互协作、合作不够;4.农业产业一直处于社会的低端行业, 社会对农业行业和农业从业者对社会的贡献率认可度较低;5.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规范、产业链建设、配套服务不规范;6.市场、消费、处于低层次消费;7.引导和宣传误导 (比如说:有机食品就是完全不用化肥、农药——本人是不赞同的!) ;8.没有完善的采后处理、冷链运输意识和服务商——有很多好的农产品输在采后处理及运输上——商品率降低, 损耗太大!9.农产品包装注重花哨, 而未注重保鲜、保持口感和运输的需要;10.企业的自律性较差, 农业行业的良性“生态环境”尚未形成。

未来10年中国农业产业之路

1. 谁种地?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从事农业种植者80%以上为50、60、70版;10%-20%为80、90、00版;未来十年后:种植者将逐渐职业化、专业化!他们是拿着手机种植的80/90/00后!

2. 市场在哪?

消费市场全面升级:新兴的中产阶级和上层, 未来5-10年消费主流为80后、90后、00后;不仅是为了吃到新鲜、可口、品质高、品种独特的生鲜水果、蔬菜、农特产品, 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体验、享受一种服务、一种品质生活、一种便捷;

3. 种什么?

怎么种?大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水果、什么蔬菜品种受消费者的欢迎?哪些水果或蔬菜受哪些消费群体的欢迎?性别?年龄?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最适合种植什么水果、蔬菜?哪里有特色农产品?什么季节上市?在什么纬度、海拔、土壤、气候条件下种植、再具体到有专门技术服务公司依靠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 为你打造全程营养和植保技术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引导我们种植者最有效的信息, 让种植不再盲目。

4. 种植模式:

(1) 中高端经济作物:智能化、设施化、农业工业化种植模式; (2) 大田农作物 (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大豆等) 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模式; (3) 小众特色作物的传统种植模式。“智能化设施种植”将成为我国未来十年种植的趋势。因为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 (例如云南的三七) 、土壤盐渍化、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巨大影响

5. 市场价格波动与农产品标准化、品牌打造的关系。

国产水果中不乏好吃的水果, 但与国外相比价格相差几倍至十几倍, 进口的很多水果从第一个到100个、1000个可以做到质量、口感基本一致!国产的也许同一箱内, 这个甜, 另一个就酸, 这与农业行业统一标准的缺失、采后处理、分选系统、运输体系不完善、延续多年的经验型、散户型种植模式。没有品牌, 没有产品溯源地, 所有进市场的好差产品混乱, 一个价。哪有价格差异?怎么能激励种植者种好吃的东西?

所以, 像褚橙、褚柑、百果园等企业, 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包括种苗标准、种植标准、产地标准、采收标准、品鉴标准、运输标准) 为中国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才是中国未来农产品的品牌之路, 是长久之计!势在必行!

6. 技术和人才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业企业招人难, 留人更难成为常态!我们国家的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我国大农业的需求不成正比, 农业产业急需的农业专业人才, 而我们的学校在大市场的环境下, 设置了很多不相关的专业和自己师资不匹配的专业;教材、知识、师资与市场和社会严重脱节。

这次参观的瓦赫宁根大学, 就专注在为农业行业培养人才, 它的很多农业专项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都是排在了前列。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人才第一, 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培训专业化的农业技术产业工人、向种植老板们传达先进的理念是农业职业培训的重要方向!

7. 形成产业链闭环---未来农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消费市场的升级, 中国农业的格局正在改变, 产业链正在得到完善, 种植技术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农业产业中来, 商机和商业模式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不看今天, 看未来, 看十年后的中国农业!

从农业产业链中来分析, 作为农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结---农业资材的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 在面临农业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 我们究竟是什么角色?我们该反省什么?我们该如何转型升级?我们未来的服务对象是谁?

有一次, 我和公司的经销商去拜访一个柑橘基地, 与老板见面, 当我和经销商分别自我介绍后, 老板来了句话:“都是你们这些厂家和经销商害惨我们了, 只知道卖一堆产品给我们, 误导我们。”这一番话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内心, 虽然他不能代表大多数种植户, 这仅仅是个案, 却代表中国农资行业的现状, 种植户不知道选择谁?选择什么产品?我们究竟给他们的种植带来什么帮助?我们究竟是在向种植者传达什么理念?引导什么?卖什么?我们是否专业?作为生产厂家, 我们给经销商的培训是真实和专业?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刺激素, 研发和生产的门槛较高, 可是出来大量的不专业的, 没有研发能力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 (此处是对大环境的解读, 敬请毋对号入座!)

很多人会说, 中国的社会环境就如此, 你不做, 别人做!不是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里做得更深更细更专业, 而是盲目跟风;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 这样做, 行业的良性生态环境怎么建立?这是否是我们农业从业者应该反省的问题呢?

用荷兰科伯特南美大区经理的一句话共勉:我们卖的不是产品, 是传达一种理念和一项技术!

机遇与挑战

未来5-10年, 我们将迎来我国农业的深刻变革时期。

我国农业将迎来从传统农业0.5到智慧农业2.0的发展时期, 生态、环保、高科技现代智慧农业将逐步取代延续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传统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土地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 大、中型基地、农场、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将逐步取代小规模种植户;新型农业从业者——农业产业化工人、新型农人将替代传统农业从业者;高品质、差异化农产品、生态、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将占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农业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应用突飞猛进。

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到来!全程综合服务 (种子、种苗、设施、植物营养技术、植保技术、种植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农业人才培养、大型农场经营管理、品牌策划、产销链接) 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农业产业分家的商业模式!

渠道商、制造商等角色将改变!专业性分工越来越细, 但合作性越来越强!

在中国做未来的农业:需要情怀大于利益的心态, 才能共创中国农业行业“良好的生态环境”!

后语:当用心写完这篇文章, 潸然泪下, 如释负重!是自己从公务员到农业从业者17年, 是绿都肥业在农业行业走过十年的心路历程, 从机缘走上这个行业到热爱农业行业, 所看到和经历的行业中的林林种种、兴衰成败, 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和一个不足为道的小公司的发展之路在哪?如何让80/90/00后的人爱上这个行业, 成为十年后中国农业的顶梁柱, 撑起现代农业这一片天, 内心充满了期待和不安;文章中的中国农业现状, 是现实, 中国太大, 要改变有个过程, 希望能以我们的微薄之力来抛砖引玉, 和农业从业者们共同探讨未来的发展之路;这些仅为个人观点, 有感而发, 目的是找到我们存在的差距, 修正自己的商业模式, 供有志于农业从业者们共同探讨!

作者:冯书琼 昆明绿都肥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7年18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