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树地:脱贫攻坚路上基层干部应确保四个做好

[ 作者:王树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实习编辑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精准发力突破重点难点,以精准施策促进脱贫致富,确保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扶贫开发攻坚战。脱贫奔康责任重于泰山,脱贫摘帽事业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做好观念转变。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打交道的时间多了,会发现大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主要还是观念转变不够有力,主要体现在: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极积主动性差,“等靠要”和观望态度较为普遍;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无支柱产业支撑;部分村民商品意识弱,缺乏市场经济效益观念,不懂赚钱途径和赚钱理念;教育思想意识淡薄,山村距县城普遍较远,交通不便,群众缺乏外出学习机会,与外界交流少,形成了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存在“读书无用论”和“放养式”教育思想,“读得上去就供,读不上去就回家打工”,只提供受教育机会,不注重后期教育跟进。作为扶贫路上的基层干部,首先就要引导贫困村的群众,坚持正确的贫富观,把“贫困”当做压力而不是福利,努力工作,提高商品意识,转变教育理念,积极进取,早日从思想上和物质上都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做好政策解读。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低,加上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多书面的政策直接宣读给百姓,他们很难精准地理解。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如果一开始没有很精准地向村民解读政策,就会导致很多村民以为,只要进了精准扶贫系统就会领到钱或者粮食,并且长期有效,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认识到向村民严谨、细致、清楚地解读政策的重要性。自己首先要将上级文件解读清楚、吃透政策,并将这些政策转化为民众易懂的话语,讲解给他们听,加深他们对这些政策的印象,这样的话或许会少走许多弯路,少做许多无用功。

  三是做好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庭院经济补偿、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之鉴;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你让我易地搬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条件目前尚不成熟。”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我却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残酷的现实,使“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措施成了农民难以完成的考题! 作为基层帮扶干部这时候就不能将工作停留在静态资料上,要立足镇村实际,要在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拿出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特色鲜明的脱贫方案,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力求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做好矛盾化解。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同时农村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变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开展精准识别“回头查”的这段时间,不管是下村还是在办公室,基层干部常会遇到情绪非常激动的村民,有的是因为低保被取消而愤怒,有的是因为被移出精准扶贫系统而专门到办公室撒气,有的是因为邻居上了贫困户名单而自己没有得到名额而愤愤不平,如此种种,要讨个说法,说不好就不走。作为扶贫路上的一名基层干部,这时候首先要让自己保持冷静,态度谦和,然后通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仔细询问,认真倾听,做好笔录,耐心解释与安抚,做到合情合理、合规合法。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