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余欣荣:科学推进产业扶贫

[ 作者:余欣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7 录入:王惠敏 ]

原题:把握六个重点,注意五大问题,科学推进产业扶贫

16日下午,农业部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在讲话中指出,产业扶贫作为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具有五大特点, 推进产业扶贫要把握好六个重点,同时要注意五方面的问题。

首先,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通过产业发展,要顺利实现3000万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其次,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异地搬迁脱贫,还是生态保护脱贫,还是发展教育脱贫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措施,要保障他们持久见效,归根到底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第三,产业扶贫事关脱贫的持续性。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的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产业扶贫的五大特点一是政治性。也就是说,产业扶贫和其他的产业活动不一样,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能否长久坚持下去。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体现了我们党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二是它的经济性。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经济扶贫。所以,对经济性的把握要始终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要点。经济的特性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和产业经济的特点,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投入,应有产出和效益,而且它背后还隐藏着比较大的市场风险,甚至是自然风险。

所以,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同志,都要有清醒的认识,确立项目一定要按照经济规律,不能够主观臆断,一定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而且要防范可能的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

三是产业扶贫还有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的基础迥然各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贫困程度、致贫的原因、帮扶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这种区域的特点就要求一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选准科学的路子,尤其是在具体的产业项目上更是要这样。

四是复杂性。产业扶贫受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等主观的因素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如何制定科学的、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政策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是绿色性。因为我们贫困地区大多数位于江河上游、水源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又极为重要。所以,产业扶贫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通常讲,在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的地区,虽然一时也带来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态的代价形成了不可逆的后果。

科学推进产业扶贫的六大重点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目标,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重点:

一是要选准产业。选准扶贫产业,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来,向特色要生产能力、要竞争。这个特色就是比较优势,是客观的,而且是可持续的,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市场,要抓住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工夫,突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总之,要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适合当地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能力。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要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总结推广直接帮扶、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普通农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四是打造优势品牌。针对目前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做优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做好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这条是我们这些贫困地区或者说后发展地区要赶超先进地区、弯道超车非常重要的一点。

五是要加强科技服务。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确保技术服务直接到户到人。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引导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

六是要强化金融支持。利用好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众筹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条件地方给予一定保费补贴。

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产业扶贫的工作中要注意

一是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产业扶贫最根本要求就是要紧盯贫困人口脱贫。各地虽然编制了脱贫攻坚或产业扶贫规划,但还存在产业扶持与脱贫“两张皮”现象,没有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应引导各地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这一点提醒很重要,因为这一次脱贫攻坚战,其中根本性的就是建档立卡。

二是处理好涉农资金整合与规划事实的关系。目前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办印发的资金统筹使用意见和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也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保障。但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整合使用方向与规划内容不一致,没有依据规划使用资金,没有发挥好规划指引作用。

三是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贫困地区大多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不能拼产值、比税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区域的产业,促进种植养殖协调、生产生态统筹。要发挥生态优势,用好绿色牌,善做山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是要处理好短期脱贫与长远增收的关系。由于发展产业时间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工作涉及面广,一些地方急于脱贫摘帽,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产业选择不深入研究、匆匆上马、一哄而上,更愿意搞基础设施建设等易见成效的事。要引导各地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基地,切实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避免贫困户短期内收入得到增加、长期却没有产业支撑持续增收的现象。

五是要处理好扶贫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对贫困地区来说,推动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是有机联系、无法割裂、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但是在一些地方确确实实还存在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尚未形成,有点各拿各的调,各自弹各自的琴,没有很好的协调。扶贫资金虽有财政专项,但要把技术、人才和其他的服务都跟进上去,要加强扶贫与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部门的协作配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6-10-16 17:5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