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钟甫宁:扶贫与市场的关系

[ 作者:钟甫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7-01 录入:王惠敏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总结发言

会议进行了两天,如果大家不觉得时间太长,允许的话我就说一点自已的看法。

90年代初期,我与现任中国社科院院副院长蔡昉教授共同参与过扶贫项目,参观过一些地方,做了些调查和交流。那时候就提过,我们现在搞的主要是市场经济,但扶贫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为什么这样说呢?可能有些人认为不对啊,我们脱贫主要靠的就是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在国际上谈到我们国家扶贫的时候,一致公认的是:从结果上来看是最好的,从过程上来说未必。这是因为我们将多数人从普遍贫困的境况中解脱出来,主要依靠的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国家特定的扶贫对策。

我们讲的贫困,首先是收入问题。而收入是从哪来的呢?收入分配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你有多少资源; 第二资源利用的程度如何,包括数量和质量和用途; 第三你的资源利用得到的报酬如何?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你的收入高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在初始资源上的分配有很大的差距,有的人父母给了他们很多财富,有的人父母给了他们很好社会关系,有的人父母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你可能只有人力资本,人家除了人力资本以外还有资产以及其他收入。因此不管是经济资源、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大家的起点都是不同的。在这种状况下,市场经济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群体间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所以贫困必定会发生。如果市场供不应求,扩大生产就能够提高收入,这时贫困就不一定必然发生,只是出现有人收入高,有人收入低的状况,人们的贫富差距扩大。但是在目前产能普遍过剩的状态下,就会有一部分人失业,一部分人力资源得不到利用。此时,市场经济的结果带来的就不仅是贫富差距扩大,还会造成贫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可以同时看见产量增加,价格上升的现象,而现在已经不可能了。我们有句老话叫谷贱伤民,你一增产,价值就会下降,生产一过剩,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贫困。

其次是资源流动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效益就在于资源的流动,资源一般是由报酬低的地方流入报酬高的地方,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所在地区一定是报酬低的地区。我们扶贫要做的则是指让自然、经济、人力等资源从报酬高的地方流向报酬低的地方。产业扶贫想要发挥作用,就要遵循比如生产要卖的出去、要出效益等规律。从本质上来讲,这依然是要让资源从报酬高的地方流向报酬低的地方。至于怎么流,则有两种方式:一种政府出资补贴其中的报酬差距,同时依靠发挥个人的情怀、道德观念等主动参与;另一种是行政的方式,要求各个部门对接帮扶,使得资源从报酬高的地方向报酬低的地方流动。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提高外部的干预,外部的干预从哪里来?来源之一是政府,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这关乎党的使命和政治目标。伦理道德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不能依赖这个东西,不能指望所有地方、所有企业如此。讲到产业扶贫,怎么选择产业?选择什么?谁来选择?谁有能力选择?在一个地方有在另外一个地方则没有?什么人去选择其实是涉及人力资本问题。所以怎么去提高外部愿意去干涉的动力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谈到这里,讲一个老同学的故事。昨天会议交流的论文讲到“做一个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讲到非功利扶贫的事情,我就想到了他。我的这个老同学1978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南师附中任老师。他退休到云南支教,刚去时被当地人拒之门外,因为他并不是上级派来的,别人不知到他来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因为他出示了一封南京一个街道的介绍信,当地人才接待了他。他进村以后,首先是给学生上课,讲学,接着把自己退休后的住房公积金拿出来建了图书馆,学校找了间空房子,他拿自己的钱打了书架。图书馆没有编制,他自己兼管理员,除了中午吃饭时间,下午下课以后就自己当图书管理员,做一些借书登记的工作,也找了一些学生志愿者帮忙登记。后来又给学校了建了计算机房。到现在已经干了9年了,中间有一年帮贵州有个村筹办希望小学,一年以后他又回到了云南。两年前我去住了三个月,当时只有他自己住在原来的校舍,其他教师都搬出去了,因为那个校舍已经是危房。除了上课之外,他做的事情很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跟青年教师谈心,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问题。在聊到学生哪家学生穷,哪家学生有什么事他如数家珍,好像他自己是班主任一样。

当地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一个小女孩养了一只羊,到了过年,叔叔要把羊宰掉,女孩不愿意。他就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养这个羊,小女孩说看到这个羊就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家。老同学就去跟小女孩的叔叔谈,说要顾及小女孩的感情;在小女孩父母回来的时候,又去跟他的父母谈,父母亲能不能有一个多回来看看或者在家里工作。

当地有个养老院,老同学组织小孩子过去,并不是要去帮忙干活,只是去聊聊天,或者就让小孩子在养老院里面玩。

老同学在那边十分受人尊重,他夫人身患癌症,手术后也去了云南。他告诉我他最大愿望就是希望他的学生里面有人能够去支教。但支教还有个问题,他带来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国内外有很多志愿者跑来支教,他们帮助当地儿童打开了眼界,了解了更多的东西。这些小孩看到过他们的知识水平,教授的东西以后,对自己原来的教师就会不满意,而一旦小孩不尊重自己的教师,本地教师以后的工作就会很难进行。当地长期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当地的老师。而支教的结果除了带来信息和知识,还让当地的小孩子看不起当地的教师。

这是我对扶贫的一点体会和感受。

作者简介: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特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顾问、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顾问、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高级专家组成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