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云:新型农家乐要做好绝乐新专

[ 作者:王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9 录入:王惠敏 ]

农家乐还能不能发展?我认为可以,整村推进、区域发展也完全可以,但不能走老路,类似全村都来卖豆腐这样单一的农家乐显然行不通了。社会在发展,消费有了新的需求,农家乐也要与时俱进,迎合消费。在此,我给大农微友们分享几点个人观点。

一、突出“绝”

整村或区域性发展农家乐,美食品类要多元化,比如沿街或沿路有梨汤,有山楂糕,有炸食铺,有粘货(驴打滚、芸豆糕、八宝饭、小枣粽子等),还有主食铺子。主食铺子主要针对那些不具备开饭店的人家而言,把他们动员起来,卖单独的一个特色美食品种,当然,他们必须把这个品种做精,让游客吃后叫绝。

家里已经有农家乐的要升级,升级的方向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比如,我知道的一个农家乐饭店,就把传统老菜做得特别绝,“市里不卖、山沟里有”的锅烧肘子、烤红薯冰淇淋、自家土豆做的炸灌肠,他们的砂煲粥特别地道。

只有集中精力把一个东西做精做绝,才能征服游客的味蕾细胞,才能把他们变成“回头客”,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变成忠实的消费者。我没有去过日本,但根据资料和去过的人介绍,日本的乡村美食产业就是这样做成的。

二、以“乐”为主

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如今看来并不“乐”——特色不突出,娱乐不足,菜品陈旧。过去是家长带孩子去农村玩,现在是孩子拉着一家去郊区。消费主体在变换,所以农家乐必须升级,要有适合三代人玩的、吃的、乐的。

近些年,我们都在学习台湾的休闲农业,我认为,一切先进的模式和优秀的经验都要学习借鉴。

要打破传统农家乐中某村某主题宴,或全村家家户户一个菜单的僵化呆板,这个东西制约发展。你给客人设计菜单,这就是强制,这就是包办,应该是百花齐放,甚至突出个性化订制。

三、可以玩“新”

如今的烘焙热,农家乐可以有规划地引入,村里出现一两家面包店,出品比马克西姆(一个知名品牌蛋糕房)的还要好,这不也是蛮好的嘛!

还有披萨店、曲奇店等等,这些都是标准化流程,技术好学习,投资又不多,但需要经营户不断学习。

四、回归“专”

对于乡村民俗旅游已经发育成熟的村庄,建议立足“一村一品”,突出专业化特色。

比如以豆腐为主题的农家乐村庄,从产业上有专门种豆子的(黄豆、黑豆、绿豆、红豆等);有专门做豆腐、做豆皮、做豆干、做豆浆、做豆汁……有专门经营豆制品的饭店;有运营和豆相关的各种体验博览的场所,比如豆腐坊,让游客自己动手体验磨豆腐;景观环境也围绕豆腐文化来设计,可以用豆制作各种粘贴画,研究和豆相关的诗词,举办各种和豆相关的比赛、节庆活动…

这样的话,既能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又能综合配套、差异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游客记忆深刻,在吃好的同时,吃出文化,寓教于乐,深入体验,真正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最后一点,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引导,让经营户建立“慢点”经营理念。我国是农业国家,昔日都是手工做,现在数字化社会太快,冲淡了传统的吃玩乐,有时显得很浮躁。消费者浮躁,经营者浮躁,产业发展也很浮躁。

所以,我们在发展现代农家乐的时候,既要迎合新的消费需求,也要倡导慢吃、慢玩、慢乐的乡村文化,让真正的乡村休闲娱乐开花结果。

作者简介:王云,北京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京西稻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蔬菜中心紫山药深加工利用课题负责人,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城市营养配餐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科协昌平区延寿镇黑山寨栗蘑宴研发课题负责人、流村镇全兔宴提升课题负责人,出版有《食苑健康系列丛书》、《经典名菜》、《水果营养健康菜营养健康》等编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农圈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