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刘艳:以重塑新乡贤涵养新农村

[ 作者:刘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7 录入:王惠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对于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3月14日中国文明网)

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每个人的精神故乡。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积淀了中国千百年来乡村基层治理的智慧,而且对于弘扬文化自信、构建乡村价值、守望乡村文明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发现、挖掘、重塑“新乡贤”,再培植乡贤文化,让“新乡贤”释放他们潜在的美德力量、榜样力量、卓越品质,借助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让农民群众重新找到道德支点、榜样支点,让“空心的乡土社会”重新厚重起来,重新发现与培树乡村价值,来修复、涵养乡村文明,阻止乡村文明的流失,是重构与提升乡村文明的必要路径。

重塑“新乡贤”,首在发现“新乡贤”,并把新乡贤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将一些能人、企业家、专家、行业带头人,挖掘培养成乡贤,利用他们的视野、知识、阅历比较丰富的优势,以及为家乡出力做事的愿望和想法,引导和激励他们参与到家乡新农村建设中来,让他们在帮助和推动村庄发展、解决新农村建设难题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全国农村百名优秀支部书记带头人王再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躬行者”的他,带着众乡亲艰苦创业、依法治村。经过30余年聚力图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三靠村”,最终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先进村。

重塑“新乡贤”,重在利用“新乡贤”,发挥乡贤文化对乡村自治的作用。乡贤文化中所蕴涵的高度智慧与人文价值,潜藏着与现代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相契合的因素,把传统乡贤文化智慧与当下乡村治理相融合,是有益的尝试。我国传统社会,乡贤在维系地方社会的文化、风俗、教化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现在就是要利用新乡贤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凝聚民心、扶正民风,让他们参与乡村治理,靠他们的文化道德魅力默化、影响、凝聚成一个个良性的圈子。

重塑“新乡贤”,核心在“新乡贤”的引领,要发挥“乡贤文化”崇德且向善的作用培植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确实,“新乡贤”显现出来的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关乎个体的高尚人格,更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把“新乡贤”培育成为道德标杆,发挥他们来源于乡土、扎根于乡土,他们的道德引领更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践行好的实际,更容易在乡村培植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涵养乡村文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