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县域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总人口占全省的89%。可以说,没有县域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繁荣发展;没有县域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
“十二五”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省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与2010年相比,均实现了翻番,涌现出了长沙、浏阳、宁乡等一批GDP过千亿元的经济强县,培育了浏阳烟花、醴陵陶瓷、永兴银业、双峰农机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湖南省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县均生产总值191.8亿元,只有广东的80%左右,低于湖北的204.6亿元。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0%左右,工业中能源原材料产业占到70%以上,服务业比重仅为30%左右,且多为传统低端业态。三是发展不平衡、协调性较差。纳入考核的98个县市区中,有50个贫困县,最低的古丈县生产总值仅20.2亿元,财政收入仅2.3亿元,分别只有长沙县的1.8%、1.1%。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改变,立足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园区化承载、集群式推进,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自我封闭、画地为牢的僵化发展思维已难以奏效,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潮流,突破县域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协作,走开放式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乡分割,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推动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已成为历史,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我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一、创新为先,着力培育县域发展新动力。近年来,湖南省深入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县域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服务业等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但产业结构、质量水平、竞争力依然不优、不高、不强,究其原因,就是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把握未来湖南省县域发展的发展走向,避免“阿喀琉斯之踵”,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人们说起烟花,就会想到浏阳;论起烤烟,就会谈到桂阳。这就是特色的优势和价值所在。要改变 “小而全”的做法,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选准2—3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形成一乡一品、一县几品的发展格局。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推进产业延伸、产业链接,提高产业化水平。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市场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健康、生态、时尚成为人们消费新追求。县域发展只有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牢固树立市场需求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的产业和产品。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要支持县域企业自主组建研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与合作,推进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鼓励县域企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协调为要,着力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县域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可持续性就不强。湖南省县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工业与农业、城与乡等关系上。“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必须牢固树立全省县域发展“一盘棋”的思想,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明显。一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就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言,长株潭始终是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必须持之以恒地增强。要以规划、交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以及17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要重点发挥发达县域的带动作用,推进地理区位相连、资源基础相似、发展路径相近的县(市)抱团发展,打造板块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我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省县域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二是促进产城一体发展。产业是支柱,城镇是载体,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实现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目前我省城镇化率已超过50%,打造了一批基础完善、功能配套的县域特色城镇,今后要以这些城镇为依托,按照产城一体要求抓好产业和城镇发展,重点在适宜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加工制造产业园区,带动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发展,达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目的。三是推进产业整合兼并。产业的发展大多会经历竞争、整合、再竞争、再整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当前去产能的任务要求下,更应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鼓励企业抱团发展。省茶叶公司、省粮食集团通过推进整合兼并,产值迅速由几亿元上升到50多亿元,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居指可数的龙头老大,走出了一条强强联合发展的新路子。要鼓励省内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技术、资金等优势,采用兼并、重组、租赁、控股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第三、绿色为体,着力树立县域发展新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忽视生态保护,就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省县域发展拼资源、拼投入仍然十分明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很大,全省已有25%的耕地、27%的农田灌溉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事关县域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节能减排是减少“三废”污染、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举措。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必须推进县域加工制造业节能减排。要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把好新上项目环保关,坚决关停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五小”企业,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多年来湖南省农业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据调查,湖南省每公顷农田使用化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施用的化肥只有35%有效,65%残留在农田中;每年生猪粪便排放量达2.3亿吨,绝大部分没有处理;再加上生活垃圾污染、白色污染,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全省近1/4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县域产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支撑。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抓好农业投入品使用管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田残膜回收,扩大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范围,逐步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三品一标”创建,引导农民发展清洁生产。三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既能提升农业效益,又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近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休闲农林庄发展到5000多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示范农庄、精品景区(点)和精品线路,把休闲农业打造成改善农村环境、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事业。
第四、开放为径,着力拓展县域发展新空间。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持续加深。湖南省县域经济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乘势而上,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形成与外部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湖南省一些县域特色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引进了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如岳阳县引进中粮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的精米生产线,一举改变了素有粮仓之称的岳阳县有好米无强企的局面。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提升产品层次、延伸产业链条,精心规划和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借助其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推动县域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是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要认真总结“湘品出湘”成功经验,大力拓展沿海发达地区销售市场,探索建立产品市场营销长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委托代理、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建设连锁直销经营体系,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加快推进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知著名商标,加强宣传推介,努力培育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土名优产品。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企业“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我省县域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平台。要抓住这一契机,推动县域优势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创建境外生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装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第五、共享为本,着力提升县域发展新活力。“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县域发展只有强化共享发展理念,把自身发展与实现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一是营造全民创业良好环境。要在县域层面深入开展“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动,进一步优化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等领域,参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创办县域企业,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认真落实有关支持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税收、信贷、用地等支持力度,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公共承诺制和政务公开制度,积极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维护县域企业合法权益,努力形成尊重纳税人、关爱企业家、扶持创业者的良好氛围。二是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引导扶持,对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促进其发展壮大。要引导县(市)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等,规划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各类创业主体入园发展,为创业者提供经营基地、可学经验等帮助,让他们的羽翼不断丰满。三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做大县域产业“蛋糕”总量的同时,还必须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使推动县域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要引导县域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防止人力资源外流,使县域企业成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要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建立利润返还机制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基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收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