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王舒 正和岛智库 “ 蔚服 ”
嘉宾:张诚 田园东方投资有限公司 创始人 CEO
张诚华丽转身,成为田园东方创始人,带领田园东方企业集团创新国内城乡建设模式,成为全国难得的最具体系化实力的田园文旅小镇开发运营企业,作为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者、践行者、领导者,其独创的“田园综合体”是借鉴田园城市理论,在新田园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出适应于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张诚用工程师思维扩大了田园市场的张力。
「张诚」 箴言:
● 这不是一个高回报和短期快速回报的领域,但它有大的潜力,也许哪天把零散的实践归类,厚积薄发。因此是值得尝试的领域。
● 思想是长久的,资源是长久的,换另外一个形式,换另外一个战略,换另外一个领域,这些资源、这些思想、这些人,还在继续存在。
● 确认产品,树立品牌,打造团队,赢得客户。
● 我们设定了一个三年小目标:做三个标杆项目。
● 最渴望一种才华:认清世界。
● 我们对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同心同德,能一起奔赴理想,愿意一同创业。
基于兴趣和专业,我开始了一场“靠谱的”实践。
王舒:您做田园东方,是始于怎样的初心呢?
张诚:我是学城市规划的,在城市规划领域里面,我认为未来有两个课题:一个是城市更新,一个是乡村发展。乡村发展,即乡村的现代化和乡村怎样变成城镇化这个领域。那么,学这个专业的人,通常都会对乡村更感兴趣,所以首先是感兴趣和基于我的专业,同时我也认为,在乡村地区应该有发展起来的模式,在2012年在北大光华读EMBA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田园综合体的商业模式》的论文,即把田园综合体作为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写完以后,我特别想去实践它,在商业模式上它是可行的。过去在万达做城市综合体,在新的领域里面我将其命名为田园综合体,然后我就开始了这一场实践。
田园东方公司是在东方园林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从2015年开始我决定专注做田园东方,把它作为今后人生的创业事业来做。2015年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项目的运营,但那个时候只是一种爱好,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从2015年开始,我做了一个完整的布局,比如我们合资成立的设计机构;我们还成立了农业公司,度假村公司,乐园管理公司;还有社群活动公司、文创商品公司等,这一系列的布局都是为了来做田园综合体项目,并且在北京、上海和成都分别选点和布局区域公司,埋下这些种子开始生长,我们设定了一个三年小目标:做三个标杆项目!
小城镇是大舞台,勇于表演才可能出彩
王舒:田园综合体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如何看它在市场上竞争力?
张诚:我看好田园综合体,并专注投身于它,这不是一个高回报和短期快速回报的领域,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领域。而且我认为,我找到了它的商业模式。田园东方采用田园综合体的模式,在乡村地区大面积用企业干预的方式跟政府金融机构和地(村集体组织),四方形成协作来推动乡村进行发展的模式。首先在每一个地方大面积地经营规划,把农业产业进行提升,再培育和营造新兴的产业,通常在乡村引进的产业就是旅游产业,然后再开展人居环境建设,让原本人口呈负增长的净流出的一个村或者是一个小镇,变成新成分的人群流入和人口净增加。
这个背景是在中国大量的乡村和城镇的主流方向上是农村人进城,小城市进大城市,但是在大城市的周边会形成城市群和大量小城镇的城市群落,在这些小城镇里面就是我们的舞台。这个行业里面目前没有大企业,很多企业都不具备这个生产线,所以大企业不知道怎么做,特别小的企业知道怎么做,但是整合资源和实力不够,所以这个领域里面是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就是会做的人不多,我们也不能说我自己会做,我们只会做我们已经理解到的东西,这个领域需要探索,我很高兴与大家一道成为这个有意义领域的实践者!
同路人少,人才可遇不可求
王舒:到目前为止,您觉得田园东方有遇到哪些比较困难的事情?
张诚:如今,大家的兴趣都集中在那些资本市场追逐的领域,因为赚钱快。在这个大家都在讲估值的时代,真正喜欢这个行业实体运营的人太少,真正能够用一个中期和长期的心态去理解一个事业的人比较少,这不是人造成的,是这个行业属性使得大家这样的。我们属于一个中长期的事业,一个项目的正常周期是五年。整个链条很长,行业人才很少,市场需要更有耐心的人、肯愿意去真正做项目、做产品的人,所以人才是一个困扰。
我的合伙人团队还没有最终搭建完成,而组建团队的第一需求是人才,各方面的人才,比如在文化旅游行业,企业管理方面的,金融财务方面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我们对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同心同德,能一起奔赴理想,愿意一同创业。人才可遇不可求,团队需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喜欢思考未来的志同道合者。
坚持做自己,工程师思维
王舒:您比较关注哪些企业家?关于匠人精神和创新思维,您更看重哪一个?
张诚:我敬佩王健林,万达模式是天才,不可能复制,只有王健林能做,而且别人还学不来,它不是那种通常的讲的什么咨询公司、那些企业管理,那些套路、那些工具一概不适用,就是万达自己的。思想是长久的,资源是长久的,换另外一个形式,换另外一个战略,换另外一个领域,这些资源、这些思想、这些人,还在继续存在,就像你的基因会在孩子身上,它继续生生不息的生长。
我比较欣赏匠人精神,但是不能做傻把式,还得做一个智慧的匠人,如果一定要让我从匠人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两个里面选一个的话,我选择匠人精神,创新精神不靠谱,匠人精神看起来傻点,但是靠谱。但我更喜欢用我的词来表达,就是“工程师思维”:要做规划,做探索,然后要做实践,然后要踏踏实实。所以它跟匠人精神和创新思维相比较,它是一个中间的东西,它要有胆魄、要有战略、要有计划,要判断自我,然后还要踏踏实实的干。
长呼吸,厚积薄发看未来
王舒:未来三到五年,是您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能是什么样?
张诚:从整个行业来看,从国家到政策到消费者都在成长期,我很看好它的远景,我今天的状态跟一年前就已经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努力的领域成了香饽饽,很多人来邀请,但一年前我的员工还在离职,他们不理解,他说你这项目这么难盈利,没有希望,但是田园东方今年成了热点。那也许明年尘埃散去,回归平常的话,它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
它就是一个心平气和的行业,不属于有太大的波澜的那种。但这个行业很大,每年增长10%,文化和旅游这个行业年增幅10%以上,去年旅游业是12%。这个里面的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非常多,我们面对无数的可能,但是我们不要做成营销型的公司,有一个词叫“长呼吸”,就是商业模式要“长呼吸”,比如从产品到项目机遇再到长时间的服务,涉及到一个文化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模式不复杂,但打磨需要心力。我时常在想万达广场是怎么做的,深受其影响。试问,你想过万达广场的商业模式吗?你想过万达广场的产品模式吗?你想过万达广场再把它经营起来牵扯多少商户的招商模式吗?你想过万达广场后期它又是如何让资金回流的吗?它很长,这个叫做“长呼吸”,我也希望找到一个“长呼吸”,厚积簿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正和岛智库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