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都市积极抢抓全省“1+6”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机遇,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快了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成为全省唯一持续进位的全国百强县市,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县市。主要做法是:
一、统筹城乡功能定位,构建整体推进新格局。
近年来,不断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和镇村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着重抓好三个“优化”。
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构建了“一主(主城区,含陆城、姚家店)、两新(红高示范区、枝城)、五特(聂家河、松木坪、五眼泉、王家畈、潘家湾)、100个中心村、500个中心居民点”的“12515”城乡空间布局。以小城镇标准规划建设了14个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就地转移和市民化,打造农村城镇化的高效平台。去年城镇化率达到61.7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优化区域发展规划。去年投入1640万元,先后编制了五眼泉镇1个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夜景等5个专项规划、渔洋河公园景观带等6个生态景观规划、黄莲头等10个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宜华一级路等三条道路立面改造方案及个人住宅建设图集,完成了城区地下管线普查探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启动了“多规合一”改革及市域地图绘制工作。
优化城乡统筹方案。“十三五”期间,宜都市提出了创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工作目标,并规划建设“两城三带五中心”、构建“6+3+2”产业体系、打造七大园区平台的总体布局。在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方面规划的22个重点项目都成立了建设指挥部,明确1名市级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加速推进。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培育联动发展新动能。
把产业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支撑,形成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三产联动”效应。
催生发展新业态。提出用“康养+”引领现代服务业转型,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养生服务等领域,宜都清江康养产业获评2016年国家民生示范工程。目前,总投资20亿元的康养核心项目青林古镇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特产城、安置区建设。康养小院、英伦风情小镇已经启动。三江生态新城、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房车露营基地等多个康养项目总体规划已通过。
提升加工新水平。扶大做强了土老憨、丰岛、宜红茶等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全省农产品“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市。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23家,家庭农场达270家,土老憨集团被认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军企业。201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79.7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26.9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4.14:1。
互动融合新流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3家,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占比达67.9%。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成功举办了桃花节、柑桔节、女儿会等系列节会活动,荆门山文化旅游城、三峡九凤谷二期项目加快建设,杨守敬书院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获评首批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注册电商企业306家,电商产业园、淘实惠等电商项目建成运行,我市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中名列全省第二。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展现均衡发展新面貌。
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突出城镇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市场网“六网”建设,实现了乡乡通一级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晴雨路,村村通客车。大力实施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安全饮水覆盖面达到100%;电话、电视、互联网联网共享、便捷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网基本形成。
加快镇村建设步伐。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宜居村庄等项目建设,打造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镇和中心村。完成了红花套、高坝洲、五眼泉等集镇改造,红花套获批全国康养小镇。创成省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示范村8个、省宜居村庄2个、宜昌市级生态村69个。
加快农村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建立了“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通过全省第一批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畜禽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规范湖库养殖行为、清江渔洋河水域养殖网箱拆除等三项农业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95%。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提升共建共享新水平。
坚持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城乡公共事业,初步建成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新增城镇就业17634人,创业带动就业4555人。全面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医疗保险整合稳步实施,城乡居民参保28.3万人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
健全城乡公共事业体系。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完成9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全国推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得到国务院医改办肯定。加快城乡文体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127家,新建农村体育设施58套,送戏下乡150多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延伸到村。
强化城乡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镇“一府三中心”改革试点,一个窗口管审批、一个平台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深入实施法治为纲、德治为领、自治为基的“三治”融合社会治理计划,积极探索“新乡贤”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单位:中共宜都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