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屡破粮食安全红线中国“大豆战争”败局已定?有利可图
中国大豆行业的确需要做一番彻底的自我反省。
2016年上半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3856万吨,较去年同期的3511万吨增加345万吨,增幅为9.9%。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5/16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8300万吨,同比增加465万吨。
这也意味着,到2016年底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将超过2015年85%的历史高位。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8169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比重超过65%,对外依存度在85%以上,形成了进口大豆主宰中国大豆市场的严峻局面。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做出调整,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长期要保持在80%以上。主粮包括稻米、小麦、大豆、玉米。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屡破粮食安全红线已并非新闻。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2004年,更是有大量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被外资兼并。比如,全球最大的四家跨国公司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已控制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
更有人形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中美之战。原因是,美国政府自1990年代起,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农业机械化使其生产成本较低,加上有政府补贴,其成本远低于我国的大豆生产。而部分美国跨国公司的战略企图很明确:低价买入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卖给我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
同时,由于美国大豆价格低于国产大豆,迫于成本压力,国内许多加工企业纷纷采购美国大豆。据相关人士测算,用国产大豆来加工压榨的话那么都不会有利可图,而且亏损的还不少,大约亏损都在150元/吨到300元/吨左右。
显而易见,从2001年到现在围绕大豆的这场“战争”,胜败已见分晓。但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中国没有任何退路,必须改变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表示,中国食用油自给率必须稳定在40%以上,才能确保中国在非常时期的基本生活供应,同时维护国际价格稳定。
那么,如何打破进口大豆占中国市场统治地位就成为关键节点。
目前,国产大豆在市场上的尴尬处境在于,国产大豆单产较低且价格较高,再加上下游的粮油制造商从成本考虑自然大量采购进口大豆。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2012年时曾表示,以每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为基数,将国产大豆的现有品种和技术水平综合测算,需要4亿多亩土地,接近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种面积。
2015年11月,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计划今年调减玉米种植1000万亩以上,而调整出来的这1000万亩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改种大豆。
2016年9月,黑龙江省下发了《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补贴试点面积为650万亩,补贴标准为每亩150元;补贴重点向大豆主产区倾斜。
即便如此,现有的大豆耕种面积和补贴政策还远远满足不了大幅提高中国大豆自给率的问题。
部分业内人士也曾提出过,利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手段针对进口大豆尤其是美国进口大豆。中国可以借助反倾销调查,合理合法地了解进口大豆的种植、生产、销售等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从而汲取到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国内大豆的种植、生产及销售等等。
但反倾销调查是把双刃剑。考虑到目前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高居不下,如果进行反倾销调查,短期内必然会造成国内大豆市场产生剧烈波动,甚至影响到全球大豆市场。这对中国大豆行业发展来说未必就是好事。须放眼全球市场并充分做好大豆储备的前提下方有实施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进口大豆都为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始终都还没有达成共识。
此外,中国虽然目前也有大豆的保护价收储等等一些政策,但从近年的具体实施效果来看,越来越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破局的核心要素还是要调动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大豆市场的积极性。更为直接地说,让大豆产业变得有利可图。
当然,这里并非是要大豆贸易商通过违约的方式玩资本游戏。2014年,曾有媒体公开报道中国几家大豆贸易商天真地认为,通过集体违约就能够把美国期货市场上的大豆价格拉下来。
如何让资本对大豆产业感兴趣?
从大豆的产业链来讲,无非是上游的种植业和下游的加工产业。种植业萎缩必然影响到下游加工业,这是环环相扣。
显然,让资本顺利进入上游产业是解决的根本途径之一。由于涉及到土地问题,这里面需要管理层必须进行系统性规划,让资本能顺利进入并得到有效管理。只有资本进入以后,大豆种植业才能进行规模化种植,成本就必然会相对降低,这会拉低国产大豆价格,提高竞争力。前提条件是,国家相关部门应在相关税收、补贴等政策上对规模化种植企业进行力度较大倾斜。
这样就不用等到遥不可及的国产新型大豆研制成功,大豆种植业就已变得有利可图,也势必引发资本迅速聚集。在记忆有些模糊的2005年中国光伏产业第一波发展高潮期间,浙江商人扛着整麻袋的钱蜂拥而至就是最好的例证。
可以预见,大豆种植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带动下游大豆加工产业的发展。而随着资本的迅速聚集,大豆种植业的竞争也势必更为激烈。
市场端的变化也迫使大豆种植业企业去涉足下游产业,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行业上下游企业重组、并购也将随之而来。同理,下游企业也会积极进入上游领域,以降低企业成本。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未来形成几家有较强实力的大豆企业集团也有利于抵制外资企业控制中国大豆市场。由此,形成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携手推动大豆产业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或许这样的想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有利于降低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推动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甚至产生一两家在全球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大豆企业,不妨值得一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经杂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