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开始意识到,去库存必须依赖于农民进城。也就是说,农民买房成为这小中小城市去库存的唯一出路。农民进城买房可以享受双重身份:市民和农民,既可以享受市民身份所绑定的城市公共服务,也可以享受农民身份所带来的各种补贴收入。
不过,可能很多农民朋友还没意识到,随着农民在城市定居,农村的宅基地和耕地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利用,一种比较大的可能性是现在农民将所属耕地流转出去享受使用权转移收益,更长远的应该是这样的,农民会逐渐放弃耕地和宅基地,彻底转型为市民。农民即使现在不愿意放弃宅基地,在融入城市一段时间后,你也很难再回去。
原因很清楚,市民身份必须要统一化,城市原居民本身没有土地,新市民在城市既有房产,在农村又有耕地和宅基地,这显然让一部分群体难以接受。
有地方已经采取这样的措施,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然后置换出宅基地,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给城市去库存了,又能腾出农村土地,为农地集约化经营让道。
如此一来,农民朋友们只能老老实实在城里待着了,因为你已经回不去农村了,没有地方给你住了。
现在的问题是,动了农民的宅基地后,农民就和农村彻底割裂了,虽然耕地的使用权还在农民手里,但耕地和宅地基的价值根本没法比。随着去库存的加速,不少中小城市给农民买房开出了不少优惠措施,比如每平方米发几百块钱的补贴,银行贷款可以选择按季度还款,契税也可以享受补贴等。
这些针对农民的定向优惠政策,打动了一些农民。江苏北部一些县城正通过提供子女入学机会和税费减免的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买房。不过可悲的是,这些进城买房的农民仍然在县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得不继续外出打工。
也就是说,农民从以前的农村和大城市之间的互相流动转变为现在的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互相流动。农民进得了城,却留不下来,这是当前各地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短期内也无望解决。不少地方甚至给去库存优惠政策设置了倒计时,形成一种压力,让农民“被迫”购房,这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配套措施的去库存,实际上就是让农民承当政策失误的成本。
有一种观点认为,依托农民去库存虽然现在名义上保留了农民在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但农民一旦在城里买了房,基本上就意味着他们会主动或者被动放弃在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这是一种趋势,即使现在不会实施,未来也会逐步开展的,这是套路,农民根本没得选。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过河拆桥”,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楼市风云录)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