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那么农村金融服务的“短板”在哪里?还应“补”点什么呢?记者就此问题走进基层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农金系统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不适应周围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岗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都是工作后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拿到本科学历的,真正全日制毕业拿到学士学位的少之又少;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不在少数,占到了在岗人员的近一半。
另外,农信社职工老龄化问题严重。一位中部地区的农信联社理事长称,该行基层社的职工50岁以上的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年龄相对较大的职工,在工作中经验丰富,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明显较弱。记者在基层看到,有的网点员工60多岁了还在基层工作。
上述联社理事长还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和农信社管理体制有关系。农信社经历60多年发展,管理者从最早的人民公社,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再到现在试点划归省市地方政府,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信社在用人机制上缺少长期统一的规划,故而造成了“近亲繁殖”。另外,由于农信社的地域性受限,优秀人才匮乏,没有吸引人才的优势,造成农信社整体人员素质提高缓慢。他还表示,省联社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人才老龄化严重问题,也在积极招收大学生补充新鲜血液。但这种“统一招收”的模式有待改进,不然多少年以后,还会出现这种“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问题。应设置一个标准,如农信社达到“万元含量”就招1个人,每年都有新员工进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还表示,省联社应下放一些权限,给持续健康发展的农金机构一些用人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指出,农金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根,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把人员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一定要让人员素质能“执牛之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先进、方便、快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加快电子化建设和金融科技创新步伐,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何补足这一短板,记者对此在系统内进行了调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06-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