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说道玉米,一方面我国粮食库存当前处于历史最高位,但是另一方面,粮食进口还大量增长,这正是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缺陷和国内外粮价倒挂双重影响的结果。
目前玉米已经确定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收储制度基本框架。粮食收储是必要的,但是收储之后又该怎么办?就放在库里存着么?如何消化高库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
石磊:自我国开始实行国家粮食收储制度以来,目前收储制度基本上在比较正常的运转。但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收储制度的改革来解决,一是财政对收储的支持。目前把应收的粮食收上来,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后顾之忧对于稳定种植面积以及农民的信心都非常有帮助。粮食收储进来后怎么办?应该运到哪里去?可以加强物流系统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的建设,也就是数据库的建设,明确粮食已经收储了多长时间,一定不能让粮食收储超过三年的时间,因为三年以后粮食就成为陈化粮了,陈化粮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第二,地方政府对粮食收储的支持应与粮食收储企业和国家财政的支持相结合,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参与建构与完善收储制度。
收储和利用,也只是产业链当中最下游领域的办法,粮食供需的矛盾,长远看,还是应当从生产方式上调整,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
今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亟需展开呢?
石磊:今后需要完善生产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要改善农业基础不稳定的情况。第一是加快农业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步伐。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有想法但还没有具体的做法,新农村建设必须与新农业的发展相结合,土地制度深化改革应该与新型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结构的六个调整相结合。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农产品过渡储备。另外,应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实际上成本过高的原因就是土地细碎、规模过小并且品质不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今后要把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组织化相结合。其中规模化就是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归并、调整。现在有很多地方陷在了两难的境地,土地归并起来不知道干什么,另外,归并起来以后对农民的补偿钱又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把很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给难住了。此外,没有规模化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生产、销售、研发以及防疫免疫都应有人专门负责,这样就能帮助农民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