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户永久退出承包地 每亩补偿三万元

[ 作者:樊邦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3 录入:吴玲香 ]

426日,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龙门村的公路两旁,挖掘机轰鸣着,在平整土地。在该村11组的农民新居旁,一片田地正等待着开发。这是村民长期退出的承包地,一共55亩,因紧邻农民新居,基础条件好,村上准备用来发展乡村旅游等。龙门村党支部书记罗家元告诉记者。

2014年底,内江市市中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县区,承担着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等任务。

有偿退出试点 盘活撂荒土地

据罗家元介绍,龙门村有2197人,耕地2800多亩。村民大多外出,土地撂荒严重,亟需统一的整合管理。一年多来,龙门镇龙门村作为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的乡村之一,在退出条件、方式、流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龙门镇副镇长何健告诉记者,龙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分为永久退出和长期退出两种方式。前者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交还给村集体,后者则是将土地剩余承包期限内(2029年之前)的承包经营权交还给村集体。补偿标准是同村民协商而定的,永久退出按每亩每年1000元,补偿30年计算;长期退出按每亩每年850元,补偿14年计算。通过试点,撂荒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了,退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能有一份收益,而且如果户籍未迁走,还能享受村上的其他权益,这便解决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何健说。

目前,当地永久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一户,涉及耕地5.38亩,长期退出的有48户,涉及耕地55亩。与此同时,村上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整合收回的土地,并以此与下乡投资的业主合作。

积极拥护改革 村民谨慎选择

201511月初,早已走出龙门村的商人陈林赶回老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协议上签下了名字。自此,陈家在村上那片被撂荒多年的5亩承包地,以每亩作价3万元的方式,退还给了集体。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林便外出闯荡,如今陈林一家在成都购置了多套房产,家里的土地长期被撂荒。

不后悔,但有点不舍。陈林告诉记者,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当决定要彻底交出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时,心中还是有点不舍。

陈家是此次试点中唯一一户永久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家庭。紧随其后,该村11组的郭泽光和另外47户人家相继以长期退出的方式,将家里的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给了集体。

大家基本都外出务工,土地闲置了多年,如今有政策,又有补偿,我们都愿意把土地退出来。郭泽光告诉记者,得知土地可以有偿退出后,村民们反响强烈,并踊跃报名。但和陈家不同,大部分村民都趋于谨慎,选择了长期退出,想为将来留一条后路。

严格审核资质 呼唤金融支持

起初有3户人家申请永久退出,申请长期退出的农户也有50余家,但我们没有全部接纳。罗家元告诉记者,村集体对待改革的态度是严谨和理性的。

何健认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旨在为有能力且愿意进城的农民打通土地变现的渠道,同时也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盘活破解制度瓶颈,但要严防土地变现扩大化的风潮。因此,在此次试点中,龙门村对提出申请的农户进行了严格审核,基本门槛便是农户要在城市有足够的生活创富能力。

内江市市中区统筹委副主任陈茂均告诉记者,目前,龙门村共兑付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资金80余万元。这笔钱大部分来自区上财政的改革专项经费和业主土地流转费用的提前支付,以筹借的形式支付给龙门村,借款到期后还得返还。因此,在当前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深入推进改革,还需要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

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补偿金额也因各地区位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些都是需要探索的课题。陈茂均说,接下来内江市市中区将根据农民的需要,全面推行此项改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农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