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大学生就像一股春风,清新而有生机,在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基层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村官”将先进的思想融入了基层建设,在农村、社区的工作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得到了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普遍认同,但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忽略的问题:
一、思想上未“扎根”
大学生村官无论在待遇上还是在名声上比公务员、事业编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在没有考上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时候,“村官”无疑是大学生过度的最佳跳板,一些外地户口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更是认准北京户口这一诱人条件,心甘情愿 “熬”三年,得到北京户口在走人。这些大学生“村官”,自然在基层假设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欠缺。
二、工作上难“深入”
大学生“村官”都是刚毕业的天之骄子,对社会充满无尽的憧憬,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倾向。首先,理论充足,社会实践经验欠缺,遇到实际问题难于解决;其次,抗压能力不够,遇到难事、挫折心理调节能力差;最后,没有阅历、经验,对于处理基层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无从下手。“村官”们也只能做一些文字处理、信息编纂、管理档案得工作,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发展上少“后路”
大学生村官任期“三年”,三年后,路在何方?每个大学生村官都有这样的问题。干的再好,再有思想,三年后也要解约,表现好的可以再续约三年,那也改变不了“临时工”性质,虽然不少公务员考试面对“村官”有“优惠”,但基本上也要换单位,导致“村官”积极性不足。
高学历人才是建设社区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村官”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先进的思想、大量的知识和发展的眼光也是基层假设的需要。对于如何将强大学生“村官”的队伍建设我认为还应当进一步加强。
一是注重培训、改造思想。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对于新近到岗的大学生,上岗前统一开展岗前集中培训。内容涵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以帮助他们纠正思想,正视基层岗位,激发大学生扎根基层的热情,对于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积极推荐参加各类评选,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事迹,树立典型,激发工作热情。
二是优化培养,发挥作用。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丰富的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发挥好基层组织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每名“村官”都有老同志一对一进行帮助学习,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了解基层情况。尽量的深入群众,能够让大学生村官在人际交往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村官。
三是注重保障,增强信心。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政策,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报酬和医疗、养老、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配套保障问题,使其物质上有稳定感。同时,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办公、食宿、起居、创业等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增强对新环境和新岗位的认同感。还要针对工作优秀的“村官”给予名额能够留任在原单位,激励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大学生“村官”为基层建设带来了能量,如何使用好这份能量,是基层政府面临的大问题,在保障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加强“村官”队伍建设,让大学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农村和社区得到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