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中原文化探访游》栏目走进千年古镇神垕,寻访"七里长街"古建筑的厚重和古寨的沧桑,目睹钧瓷文化的华彩。
河南省文保单位的——瓷官署却破败不堪。
神垕镇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的发祥地,因钧瓷而得名,因陶瓷而兴盛,五千多年的陶瓷文化的积淀,一千多年钧瓷艺术的传承,造就了神垕这座千年古镇。神垕古镇区保护面积达4平方公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星罗棋布,古镇、古街、古窑、古宅、古桥风貌独特,被专家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最早结缘于神垕是在2012年,那时,记者还在河南经济报做摄影记者,随社长来神垕参加一个窑厂的开窑仪式,第二次来神垕是在中新社时受邀参加瓷辉钧窑当家人刘瓷辉先生从艺50周年的开窑仪式,当一件件钧瓷作品从窑口里出来时,千变万化的色彩让人惊叹。
来到古镇,已是接近傍晚,为赶在日落前看古镇,大家在河南禹州瓷辉钧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朝远先生的带领下首先参观老街。
神垕老街俗称"七里长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两岸的五个古老村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在此置田、建神垕镇老街宅、经商,使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垕镇。
老街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全长3.5公里,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
老街是随着神后瓷业的发展形成的,特点是狭窄,街面店铺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铺就,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炮楼、古民居、庙宇鳞次栉比。
老街两边还有许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鸡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处渗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是神垕经济自古繁荣的见证。
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神后镇伯灵翁庙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
庙门外设计的一个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即山门和戏楼合用),兼出、入、演戏为一体,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整个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构成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的精美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其造型设计,线条构描,别具风格,极尽精工,全楼都是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
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行帮会供养一个"一把泥"梆子戏(现禹州市豫剧团前身),长年在"花戏楼"演出。
古代与伯灵翁庙紧邻的关帝庙(现为一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边与伯灵翁庙并排也有一座同样的"花戏楼",为东戏楼。北面与窑神庙紧挨,是一座钟鼓楼和木牌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计为单间二柱单楼式,这样的纯木结构建筑能完整保存数百年,它对研究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神垕古寨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有的高达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
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寨门之上。东寨墙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墙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见方,绕东寨一周,长约6000米。寨门洞高约4米,上部由拱形青砖砌成,门洞长约8米,寨门上有炮楼,炮楼上有三个炮孔,供瞭望和射击使用。门上刻有"望嵩"二字,据说站在古寨墙的寨门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门"之说。
每个寨内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如东寨内(行政街)有的伯灵翁庙、关帝庙、花戏楼等,西寨内有文庙、二郎堂、老君庙、白衣堂、贞节牌记等,还有沿街店铺和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老街两旁鳞次栉比的民宅无论名字、历史、建筑都是神垕的一大传统特色。这些民宅的第一大特点,都是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深宅大院",每个院落人口少则数十口,多则上百口。
第二大特点,大多数院落都是以一个姓氏聚居,这是因为历史上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大幅减员,从明代开始的多次移民,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为大户人家,每个院落一个姓氏,最多的已经发展到几千人,因此,大多数宅院都是以姓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温家院,辛家院等。第三个特点是建织结构,一般人家都是深宅大院,望门富户,均是门第高大,布局对称,雕梁画栋,砖雕、木雕、石雕细致精美,是明清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古镇里狭窄的小巷。
随后,一行人来到瓷辉钧窑有限公司参观,在总经理刘朝远先生的介绍下,大家对公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公司创始人刘瓷辉,原名刘次会,禹州市神垕镇人,上世纪80年代初,刘瓷辉在钧瓷故乡神垕镇创办了第一家民窑,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之为“民营窑口第一人”;他打破“钧不过尺”的传统,成功烧出了2.49米高的钧瓷。然而,他又是一位固守传统的人,至今仍采用煤窑烧制钧瓷;大胆创新又遵循传统,20多年的艺术生涯成就了工艺美术大师。
刘瓷辉作品的釉色以蓝紫、月白色调为特色,浑厚透亮变化多端;造型方面,以传统的挂盘、动物、瓶、炉、樽为主。
创办钧窑20余年,刘瓷辉曾先后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地举办了6次个人作品展。2002年被河南省工艺美术主管部门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5月,河南省工艺美术史话丛书编辑委员会和河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刘瓷辉钧瓷作品集》之一、之二两卷。2005年刘瓷辉钧瓷艺术展7月9日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出的近150件形态各异、釉色变化万千的钧瓷精品让观众赞叹不已。
刘瓷辉的钧瓷作品有鲜明的“刘氏风格”,他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色佳气足” 、“造型变化多样”、“釉色绚丽润泽”的独特风格。
专家、学者座谈。
河南禹州瓷辉钧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朝远先生介绍瓷辉钧窑。
参观钧瓷作品。
瓷辉钧窑作品。
晚上,大家在神垕老街品尝了当地的特色菜扣碗。
作者简介:杨正华,中国搜索首席摄影,资深媒体人、策划人,中原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河南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周口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曾在新华社河南分社、中新社河南分社、河南经济报等新闻单位工作。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光明网、中新社、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正华视界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