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王学东:以村域调研解读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

[ 作者:王学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2-02 录入:王惠敏 ]

《振兴中的村域中国:本色访谈》一书,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出版的。该书力图还原真实的农村发展历程,以深入农民家庭访谈为线索,通过上百名农民的亲口表述,从普通农民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乡村振兴进程,从而生动地展现了农村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刻底蕴和丰富魅力,是对振兴中的村域中国的真实写照。

王学东:以村域调研解读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图1)

该书出版的另一个背景,是承载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改革。近年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改革对于创造农村内生动力、推动农村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这部书的出版,凝聚着书中每一位受访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可,对本村转型升级的深切关注与期待。村民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味着乡村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释放这种动力的基础是利用好农村土地,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各方利益主体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的领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土地的功能和作用。对此,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产权确认,这就意味着,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的前提是集体土地确权。

全书围绕集体土地确权问题,按照时间逻辑进行记录和叙述,分为访谈笔录和访谈录音上下两篇。作者以叙述性体例写日志,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以“贴近”的姿态来理解事实,尽可能少地从作者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尽可能多地将评判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自行判断。因而,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选题意义重大。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乡村振兴的成效,最终取决于乡村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能够内生出多少新的前行动力。要创造出这种内生动力,需要克服许多局限约束,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活化”乡村中的核心要素土地。而要“活化”土地,就必须进行土地确权工作,否则所有的创意都可能是空中楼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确权工作,从2009年起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重要性,其中201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强调在农地问题上要实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真正落实,这与本书对农村土地现状展开调研的主题高度契合。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逐步推进,既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一个合情合理又清晰可辨的土地产权体系。该书以深厚的理论积累和深入的村域调研为支撑,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各地乡村的土地确权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是访谈直面问题。农村集体土地包括宅基地、建设用地和农地,其中农地是最大的一块。农地确权普遍涉及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方面,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因未严格遵守确权技术标准而产生的误差问题。比如,多山地区不规则坡地的测量数据,往往小于其实际数据;平原地区农田中的灌溉沟渠和田埂等非承包地面积,往往被计入承包地面积,从而使得测量面积大于其实际面积等等。二是因未严格遵守确权相关政策法规而产生的误差问题。过去测量面积大都与上缴税费挂钩,所以为了少缴税费,登记数据往往比实际面积少;现在种田不仅不缴税费,而且还有补贴,所以为了多拿补贴,登记数据往往比实际面积多。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在农地测量、登记和颁证上存在着随意性。三是确权成果的管理和运用问题。由于与登记颁证联系在一起的农地确权,很可能因上述误差造成确权数据不够真实。因此,确权数据在农民那里主要用做缴纳税费或者领取农业补贴和农地征收款的依据,往往不具有农地流转时计算租金的意义,当农地流转时,流转双方要重新测量,以共同测量的数据作为计算流转租金的依据。其次是承包权与成员权对称性的心理权衡问题,即现实中农户基于有本村组户籍的人口就应有承包地及其权益的认知,对集体成员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对称性的心理权衡。这种心理权衡的动力源,来自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家庭人口乃是一个无法固化的变量。它一旦变化,为集体成员所共有的农地之承包格局就必定会有随之变化的动因。这种情形,对于居住在土地增值较快的发达地区的农村,或者中心城市郊区农村的村民而言,尤其明显。这意味着,农村改革初期严格按照组(生产队)内户籍人口分田地,继而形成的那种让各家各户服气的农地承包格局,不可能一劳永逸。也就是说,因集体成员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出嫁和入赘等人口变化引发的调地要求,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确权到户”政策之间存在着张力。这种张力始终会影响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向的农地产权治理绩效,以及乡村振兴的前景。

三是方法讲求科学。全书秉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注重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类型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象限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该书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形,提出农地确权的理论框架及其六种确权模式,即“个体化+确权确地不确股”、“合作化+确权确地不确股”、“合作化+确权确地确股”、“集体化+确权不确地不确股”、“集体化+确权确地确股”、“集体化+确权确股不确地”。全书贯穿着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原则,以上述六种农地确权模式为理论依据,通过详实的调查数据和访谈材料,展开具有启示意义的记录和描述。书中的分析和结论将会对相关决策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有所助益。 

总之,该书是一部值得阅读和品味的著作。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现阶段村域土地确权和流转的实际情况。全书没有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而是直指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直指农村土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其实践价值十分突出。这与作者深入农村调研是分不开的。作者对农地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每年都拿出一定时间在基层调研,与农村和农民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对社会科学学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振兴中的村域中国:本色访谈》一书,为我们勾画了六种土地确权模式的理论框架,对每种类型都用案例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对农地、宅基地等概念的界定颇有新意,对不同乡村土地确权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归纳和比较,为我们思考中国村域农地产权确认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这是该书对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复杂性。正如该书中所提到的,农村土地确权的理论和实践涉及众多学科,要融汇多学科理论来解释正在进行中的实践并不容易,更不是一部《振兴中的村域中国:本色访谈》可以完成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严小龙教授的这部著作可以让认知的触角和思维得到更深的延伸,其意义不仅在于细化和深化了对集体地权问题的研究,还在于对理论工作者深入乡村研究实际问题具有借鉴和推动作用。

作者系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专题讲解专家,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