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莫让扶贫资金成了易取的香馍馍

[ 作者:周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02 更新时间:2017-05-24 录入:19 ]

“本该发放给扶贫对象的葡萄苗、百香果苗,却发放给了非扶贫对象,这里面有没有权钱交易?有没有贪腐行为?”广西百色市检察院反渎局局长黄兆飞,在向记者介绍一起涉农扶贫案件时说。(5月19日 新华网)

“阳光是权利最好的防腐剂”。脱贫攻坚本意是为了减少贫困发生率,提升贫困村户的生活生产水平,通过产业扶持、道路建设,技术帮扶等相关措施,达到脱贫走向致富的目的。提供脱贫的优惠政策和大量生产发展的资金本身是好的,然后,在实际中,搞套取、侵吞,却让好工程好项目大打折扣。

攻坚扶贫只是一个起点,重点在于项目落实是否到位,是否一直可持续发展,而落实不到位的项目、资金却只能是“看起来很美”。部分基层村干部自认为官小权大,都想把扶贫资金这个“香馍馍”变成囊中之物,从而“一手遮天”的进行贪腐,俨然没有扶贫项目、资金落地的把关意识。而村干部涉及扶贫资金贪腐数量多、法治意识普遍缺失,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监督上存在缺陷的等诸多问题,也让截留、挪用扶贫资金变得“顺理成章”了,而村干部的“霸权”主义,致使村民敢怒不敢言,如此恶性循环,逐渐演变成了易于腐败的重灾区。

不得不说,一些村干部自恃在扶贫领域的‘权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本来就属于传达政策、上报情况、调解纠纷的作用,非要用所谓的“权”谋私利,过官瘾。“一权独大”的村干部,往往把扶贫项目资金“争取”的功劳完全扣在自己头上,进而就想方设法都要雁过拔毛般的蚕食,如部分村干部截留危房改造资金1.8万到2万元其中的一万元,更有聘用会计李某,利用制度漏洞挪用扶贫款近120万作他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言以蔽之,想要扶贫资金落到实处,不仅要加强资金项目的审核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还需通过剖析案例,分析发案原因,以案说法,进行警示教育,以达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预防、震慑效果。可以说,扶贫资金和项目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落实和使用好,必须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政教育,扩大资金内外监督力度,增强干部履职责任意识。如此,才能让党员干部形成接受思想廉政教育和敬畏制度管理的心态,这种心态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廉政文化,让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形成常态。

作者单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派出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