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不是儿戏 岂能全靠演技

[ 作者:赵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24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

看到这则新闻,相信不少人都会对“装儿子”的这名干部嗤之以鼻,但是在一片批评声中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此事件背后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试想,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期的当下,在国家三令五申要精准识别、精准脱贫,不能搞“假脱贫”“被脱贫”的时候,还有人能够如此明目张胆的造假,闹出这样的“笑话”,显然一个人撑不起这样一场“大戏”。

“装儿子”的这名干部为了应付脱贫考核,能够放下身份,向不是娘的人喊“娘”,只为了能够让脱贫考核过关,足以证明平时扶贫工作没有做好,对于这种不作为的扶贫干部为什么没有召回?为什么没有问责?却有一大批人陪着演戏,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把戏不禁让人联想到在日常的扶贫工作中是不是还存在更多的不那么有“创意”的造假手段?

有人说即便扶贫干部们按照要求,做好了每一个过程与细节,但确实存在一些贫困户因为文化水平低或者智力问题,对于考核组的问题不理解,回答不上,面对这种可能性,基层的领导们必然会剑走偏锋,企图用“装儿子”代替老百姓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应对检查,企图过关。但在笔者看来,如果自己的工作确实做到了位,那如实向考核组说明情况又有何妨?考核组可以通过询问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等方式进行核实,或是在考评方式上作出改变,正所谓“真的假不了”,就只怕“心中有鬼”。

笔者认为,脱贫考核必须严字当头,擦亮眼睛,独立考核,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必须深入一线、深入贫困家庭,查实情、问实效,确保掌握真实情况,给出真实、准确的脱贫评价。而对于这种扶贫干部不仅不认真干事,主动作为,反而糊弄、造假的行为,纪检部门也应该及时介入严肃查处。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扶贫干部本该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但如果一味的靠弄虚作假来糊弄百姓,试问,基层干部会怎么想?老百姓又会怎么想?

政府工作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尤其是涉及到百姓利益的扶贫工作,更需要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因此,在扶贫干部选派上,必须选准配强,真正把能奉献、敢担当、有能力的干部选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他们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引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

(作者单位:平武县土城藏族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