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扶贫的新观点,总书记强调的“绣花”功夫,就是要求我们要把推动脱贫攻坚准的功夫用在“针上、线上、绣上”。
2016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纷纷打响,自下而上可谓捷报频传,出现了喜人的局面。但是,战斗中不协调的声音也时不时见诸媒体,“现金脱贫”“数字脱贫”,更有“不想脱贫”的奇怪现象。因此,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绝不搞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脱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现金脱贫”不脱贫。说起扶贫,首先想到的就是“扶贫资金”。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由于受多方条件的制约,创业、就业难度相对较大,在扶贫工作中,有的帮扶单位为了省事省心,就采用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似乎钱一发下去,百姓就脱贫了。殊不知,条件越差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识也更落后,有了现金扶持,不是去思考如何创业致富,而是当起了“老太爷”,干脆直接花那点钱。结果,钱花完了,房没建起来,业没创起来,非但贫困依旧,反而增添了许多懒惰、依赖之心,怎么能够真正脱贫!现金只是资本,脱贫还当自立。因此,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自信,引领他们创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才是“治标”之举。
“数字脱贫”依旧贫。比起“现金脱贫”来,“数字脱贫”更具欺骗性,与当年的“浮夸风”如出一辙。说某户人家养殖业收入多少,种植业收入多少,副业又收入多少,完全不按实际操作,而是根据脱贫标准进行“神仙凑数”,甚至在数字上脱贫奔小康。这就是典型的“浮夸风”,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亩产上万斤粮食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浮夸风”必须坚决刹住,光鲜的“数字”背后,只能是贫困依旧。
“不想脱贫”思想贫。“不想脱贫”一说,听来荒唐,但想起来合理。那些没有在意识深处认识到党中央扶贫政策重要意义的百姓,在“脱贫攻坚”中相当于捡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自己没付出任何代价,就来了这么大笔“横财”,是何等美妙的事情。他们花国家的钱惯了,一旦脱了贫,就少了这笔“额外”的收入,没有了依赖的“靠山”,完全该自己去打拼了。于是就出现了“不想脱贫”的畸形思维。其实,造成这种想法的根源就是思想的贫困。没有帮助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信念,就难以消除依赖心理。因此,怎样帮助群众在思想上脱贫,仍然值得深思。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要扶贫先扶志,积极帮助贫困群体克服等、靠、要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群众的用电、出行、吃水、就医、入学等难题,才能彻底摒弃“现金脱贫”“数字脱贫”;唯有从思想意识上提高民众素养,才不会出现“不想脱贫”。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