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扶贫扶智扶教育

[ 作者:谭明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6 录入:吴玲香 ]

为提升和巩固乡村师资,中央带动地方加大对贫困边远地区教师的补助力度,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一些地方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可喜局面。(人民网,33日)

“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最具持久效力,也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精准扶贫举措。”这是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的发言。

《焦点访谈》有一期“乡村中国系列调查”名为《校门外的孩子》,主要报道的是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主要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又因各种原因而相继辍学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的事例。

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更表现在师资教学力量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这种差距最终落在的贫困落后地区孩子们的心里,成为想要改变而又无法改变的命运,有人上不了学,有人无学可上,有人不想上学,到了年龄就学父辈出去打工,没到年龄就去胆子大的黑心老板那里打童工……这钟思维在边远贫困地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轨迹中复制着。

我们因贫困缺失教育,因缺失可以应对竞争的受教育水平而无奈固守贫困,国家保障了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却挽回不了乡村教师因待遇水平低下而想要离去的心。这里我们不能苛责那些离开乡村去往城市发展的老师或转业的老师,正是因为他们的离开,我们才会懂得扶贫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才能留住人才,而只有有才能的人把才能奉献在教育上,贫困地区的孩子才能最终靠着自己的才能脱贫致富。

最为同样从乡村走出来的笔者,我们经历巨大的时代变迁,我也亲眼看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因教师的减少和学生的流失被乡镇中心小学合并而沦为空置的建筑。过去的乡村成为儿时在也回不去的记忆,却也承载者拥有小小梦想并慢慢长大而成为现实的小扁舟。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亏不能亏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秉承着这样的心态把笔者和妹妹全部供养了出来,索性我们是幸运的,在那个城乡发展差距还不大的年代,我们大部分认同着“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重在保住农村师资,但不止与此,更多的给孩子和叫他们的老师以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才能真正留的住他们。

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二个年头,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三年的日子里,只有农村教育优先发展起来,劳动者素质才能全面得到提高,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才能真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向富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今年的“两会”之际,笔者的所言能唤起您共同关注教育的初心,关注孩子们的未来。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永昌镇北川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