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1年至2015年,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让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亿多人,贫困发生率也降低了11.5%。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等问题逐步缓解,但是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当前国家提出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改“全面发力”为“有的放矢”。从产业、旅游业、电商、资产收益、科技、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健康、生态保护、兜底保障、社会扶贫、教育扶贫等12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入手,确保做到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笔者认为,12个方面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多项内容。
物资是基础,智力是保障,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贫困户是扶不起的“阿斗”,一些人是开水不怕死猪烫,想依靠国家的脱贫政策不用动手,当懒人。一些人是依赖“贫困”帽子思想,认为有了贫困这顶帽子,怎么样也能享受到国家的特殊帮助,怕脱了贫困的帽子就没有待遇。笔者认为,外力再强大,内心不给力,再多的物资基础也不起作用。扶贫更要扶思想,让智力保障、思想基础发挥能动作用,充分调动脱贫的积极性和贫困户改变内在动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让勤劳勇敢的中华优秀传统再次占领思想高地,铲除懒惰思想、依赖思想。同时积极营造“扶思想”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让社会和民众积极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让思想、文化、教育全面发力,为脱贫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和思想基础,与物质基础、科技手段等多种方式一起发挥作用,确保贫困户在脱贫工作中,思想上不掉队、行动上不落后,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协力前行。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